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择校”
就当从校长局长做起

  何勇海

  

  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让他承受了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最近,殷涛的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又让他成为“网红”,他的做法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力挺、点赞(9月19日《现代快报》)。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当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好学校成了一些家长的头等大事。即使是不少中小学校长,在“择校风”的裹挟下也不能免俗,甚至他们自己就是“择校风”的推动者和受益者,理由也无非是“不想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

  因为“不想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而为子女择校的校长乃至教育局局长,并不少见。一旦有校长拒绝为自己的孩子择校,就成为轰动性新闻,这才是一桩怪事。只要有孩子读书,即使是校长、教育局局长,也会为孩子挑一所好学校而焦虑。不过,在上上下下一再呼吁和要求遏制“择校热”的今天,不少地方提出严禁择校甚至“零择校”,校长、教育局局长自然应该以身作则,首先做到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

  浅显的道理是,如果学校校长、教育局局长都无法做到不为自己的子女择校,又如何劝说其他家长不择校?校长的孩子都不愿意在自己管理的学校就读,家长和教师又凭什么相信校长能办得好学校?当教育局局长忙着为自家或亲友的孩子择校时,又如何能让老百姓相信优质教育资源会均衡配置?校长与教育局局长对家长大讲特讲“理性选择,不要择校”“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成了谎言。

  据说每到升学季,不少校长、教育局局长在“条子”“招呼”和“关系”的夹击下,不得不东躲西藏。在笔者看来,与其这样,不如先让自己的子女不择校,拒绝“条子”“招呼”和“关系”就更有底气,劝导其他家长也就更具示范效应。比如殷涛管理的学校,一些家长得知校长女儿也在此上学,就决定不择校了。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太现实、太势利,很难教出好学生。殷涛的做法被看作“另类”,正好说明它的稀缺和可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