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官”为啥要理“旧账”

  陆 仁

  

  9月23日,宁波日报时评版“明州论坛”发表《“新官”到底要理啥“旧账”》一文,提出集中换届之年,治理“新官”不理“旧账”这个“常见病”“老毛病”,要先搞清楚“新官”要理的“旧账”,到底是些什么“账”。延续这个话题,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问题也很要紧:要搞清“新官”为啥要理“旧账”。

  现实中,大多数走上重要岗位的“新官”,一般经历过多岗位的历练,可谓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精英分子,他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驾驭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算得上“杠杠的”。可为啥有的同志一遇到前任或者是前前任留下的“旧账”,马上习惯性地装聋作哑、“退避三舍”了呢?问题不是出在能力方面,而是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换句话说,非不能为也,而是不想为、不愿为、不敢为也。

  有的认为,官员是有任期的,无论三年五载,自己把任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前任的事自有前任去负责。的确,每个官员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任内的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这很正常。但“新官”上任了,并不是说要“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接力推进事业的发展。前任打下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前任留下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要科学继承,前任未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留下的各种“旧账”,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置。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好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每一任的“参赛者”,既要努力跑好自己这一“棒”,还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否则,“旧账”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成“赛道”上的障碍,影响和干扰整个进程。如此,如何向组织和群众“交账”呢?

  有的担心,前任留下的“旧账”,成因复杂,问题盘根错节,解决起来费时费力,这种“马蜂窝”还是少捅为妙。应该看到,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想躲就能躲得掉的,也不是想绕就能绕得开的。过去,有的地方违章建筑遍地,低小散、高能耗的企业四处开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问题也确实是前任留下的,但作为继任的“新官”,不能坐视不管。否则,即使你能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也捂不住老百姓的眼睛和嘴巴。这些年,各地开展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落后产能淘汰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还“旧账”。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阻力和不同声音,也面临很多的现实困难。现在回过头来看,理清、还上这些“旧账”,是很有意义的。这些举措,不仅带来了青山绿水,带来了城乡面貌的新变化,还为未来腾出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所以“新官”理“旧账”,天经地义,该捅的“马蜂窝”,还得及时“捅”。

  还有的觉得,现行的党纪法规中,对“新官”如何“理旧账”“还旧账”,明确的条款和硬性的规定不多,也很少听闻有官员因此被问责,所以没必要太认真、太较真,抱着一种“不还不好意思,还一点意思意思,还多了没啥意思”的敷衍心态。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作为党员干部,不能因为问责条款有“空当”,就从自身角度出发,趋利避害,选择性作为。事实上,这么做往往会弄巧成拙,直面问题、勇于担责,才是正道。

  习近平同志曾在很多场合强调“新官”要理“旧账”,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实,若是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大凡在人民群众中留下好口碑的官员,无不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高手、能人。他们上任伊始,即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领导艺术,千方百计除积弊、克难关、还“旧账”,用行动展现忠诚、兑现承诺,从而开创了新局面,把事业推向了新高度,也使自身有了干事创业的更大舞台。事实证明,“新官”不管处于什么岗位,惟有敢于“理旧账”、善于“理旧账”、勤于“理旧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