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翔 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名气大到BBC也来拍摄纪录片的“阿大葱油饼”摊上大事了。由于无证无照经营的问题,“阿大”(原名吴根城,因在家里排行老大,大家叫他“阿大”)已被上海黄浦区监管部门约谈,责令其立即停业。如果无法办理相关证照,“店铺”很可能将被取缔(9月27日《解放日报》)。 关于这件事,网上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大多指责执法部门不够人性化。其实,换了别人,而不是名气太大的“阿大葱油饼”,也许早就被取缔了,而不会约谈那么多次。十几年无证无照经营,“阿大葱油饼”不断歇业又不断重开,关乎要不要尊重法规、要不要依法管理。 很多人说,有人买就是硬道理,那个所谓的证,作用是什么呢?几十年的经营、诚信、百姓认可,这就是证,这是百姓发的证———这套道理好感人啊。还有人说,相关部门应该免费给人家办个证。拜托,不是没有证的形式问题,也不是相关部门不给办证,而是“阿大葱油饼”的经营场所属于非商用性质———那是居民楼,根本没法办理证照。 食客眼中的美食,在周边住户眼里,也许就不是那样了。很多城市,一到夏天就有很多烧烤店,喜欢占道经营,食客非常多,生意非常好,常常搞到深夜。对此,周边居民自然是深恶痛绝。外人一般也能理解,也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出手管理。但按那些力挺“阿大葱油饼”者的逻辑:人家生意那么好,难道不也是“百姓发的证”么?难道不应该人性化处理么? 据媒体报道,阿大通过多年奋斗,已经撑起了自家的一片天,不但供儿子读完了大学,还在上海买下了多套房产,身价千万元。这当然是阿大的手艺和勤劳换来的,但想想看,假如还有另一个手艺同样好、人也同样勤劳的阿大,但是他必须办证办照,必须付出高额租金去租合法经营场所,他的葱油饼生意还能做下去吗?还能身价千万元吗? 无证无照不仅是卫生问题扰民问题,也是公平经营问题。对一个无证无照卖葱油饼的讲宽容,就是对另一个有证有照卖葱油饼的残忍,因为他们的经营成本完全不一样。有人建议,当地政府应该从扶贫帮困的角度,帮阿大在附近寻找到租金相对可以接受,且可以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场所。且不说身价千万元的阿大,是否符合“扶贫帮困”的标准,问题是,其他所有无证无照经营的,是否也该照此办理呢?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国家不是家庭。一个家庭,总是讲人情讲关系;但一个国家,必须讲法律讲规矩。很多人显然是基于家庭视角看待阿大事件,如果基于国家视角,这么办是肯定不行的。法不容情,大家不讲规矩讲人情,相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可以这样大,你觉得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阿大的葱油饼摊子,之所以不愿迁址到合法经营的店面,说白了,无非还是成本问题。食客们倘若真爱阿大的葱油饼,就应该自愿承受更高的价格,帮助阿大在有证有照的店面也能继续经营下去。而不是动辄要求政府掏钱,或者公开不把法规放在眼里———政府的钱终归也是纳税人的钱,法规不该因为“网红美食”而被弃如敝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