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成和保持
“创新习惯”

  赵 畅

  

  创新从本质内涵上说,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强调的除了“颠覆性”和“革命性”变化外,更多指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过程,具体则会渗透体现在上述创新的各个方面。对企业而言,千万莫要视创新为畏途,更不要被创新吓阻。须知道,创新的机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找到诱发处、找准引爆点,就能实现创新,就能将创新紧紧攥在手中。

  如果说,创新需视企业的实力而定,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向颠覆性、革命性的大创新进军的话,那么,对一些实力相对弱一点的企业,则不妨多搞些小专利、小创造、小发明之类的创新。事实上,一些大企业的发展就是依靠了“三小”创新才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才因为通过多年的创新积累进而具备了可以问鼎颠覆性、革命性创新的实力。

  “长流水,不断线”,只有令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时代追求、一种责任担当,才能引导企业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持之以恒创新,一以贯之创新,进而真正把创新热情转化为创新的动力,把创新智慧转化为创新的价值,最终成就一个企业的不断崛起。

  而今,工匠精神已然成为热词。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其中“守正创新”是核心所在,它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从一些大国工匠身上我们看到,正是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想起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对工匠有过这样的解读:“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他的这番解读,不仅告诉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必须“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而且点拨启发我们必须保持“创新习惯”,因为“制造就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制造。审视国内一些从事传统产业、经营老字号的企业,在这短短的十年、二十年中,有的迅速做大了、做强了,有些则山河未改、面貌依旧,有的甚至越做越小。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创新习惯”与否。

  让企业、科研人员及其他员工保持“创新习惯”,除了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外,对企业而言,则更应营造宽松的环境,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实践的激励机制,从而让有创新意愿和追求创新价值的人都有施展创新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让大家都能成为创新的参与者和创新成果的共享者。

  固然,企业家群体固然是创新的主体,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科技人员则是中坚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普通员工就不重要或可以游离于创新之外。难怪CNN前总裁《时代周刊》总编辑艾萨克森在《创新者》中提出,在数字时代,没有什么创新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批人的事,而是整个集体的一种自觉行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作了全面而生动的诠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