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赤斌 说来可笑,两次路过东钱湖畔的绿野村,都是因为迷路。第一次看到这个地名时,我想起动画片《绿野仙踪》,清朝的李百川有本神怪小说,也叫《绿野仙踪》。 其实这里是史诏故里,他是南宋宰相史浩的祖父。史诏以孝行闻,誓终身不离母亲,乡人称其为“八行先生”。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公举“孝悌睦姻任恤忠和”。“郡守推史诏八行全备,举之于朝,不就,乃奉母命东走大田山避之,遣从事趋之,则固辞。”宣和元年(1110年),再召不就,徽宗赐“八行高士”,御书旌之。 史诏为了侍奉母亲而坚决不做官,后来老死于此山中。后因孙浩贵,累赠太师、越国公。其墓道尚在村中,墓道前,文臣武将石像、石羊石马依然耸立。石人石兽无语,但似乎又在诉说着历史的风云。 史诏在此隐居时,写有《大田山居》,诗曰:“斗酒藏春瓮,开轩有客迎。烹鲜供母箸,督仆佐春耕。园果霜前熟,山禽雨后鸣。市朝风味好,输我一般清。”史诏的后裔史弥忠,每逢清明来此祭拜祖先,见山岙竹木茂密,山花艳丽,岙深水长,泉如银蛇,风景如此幽雅,便取名为“绿野岙”。据说,绿野村史氏在此建村大约在南宋宝庆年间,至今将近800年。 村子北靠长乐山脉中峰山,东有狮子山,西有白象山,南是大田山。一条山溪从岙中穿过,民居位于溪的两侧。村口的中峰溪上有座单孔的石拱桥,名为林染桥。桥面用河卵石铺就,古老拙朴,旁边藤蔓和薜荔横生,几乎遮住了拱洞。关于这座桥的历史,有人说是400年,也有说南宋建村时就有了。村中很静谧,我沿着一条村道上行,两侧有很多老屋紧紧相连,有的前后有好几进,一直延伸到山脚下。老屋白墙黛瓦,是晚清的风格。豪门大院的老房不多,大多是小康人家的楼房。很多房子用石块和河卵石做地基,有的墙体是用碎砖和碎瓦垒成的。 沿路行到尽处,看到一座山塘,名为“岙里根”。山塘不大,但水色碧绿可人,山上的松竹以及蓝天白云,倒映其中,颇有风韵。山塘下有座射猎殿,红墙黑瓦,飞檐翘角,很有古意。可惜大门紧锁,只有三只鸡站在门口,似乎在把守着大门。旁边有棵银杏树,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有几百年历史了。 一个村庄有了古寺古树、老桥老房,就能看出村子的历史。进绿野村的大路边,有一座灵佑庙。据民国《东钱湖志》记载:“灵佑庙,绿野岙之西,祀宋邑令王安石。”这座四合院式的古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如今正在修复中。此庙为纪念王安石而建,我很是意外。南宋的史家,“一门三相,再世二王,十一公侯,七十二进士”,辉煌无比。他们没有祭祀史家的先人,而是祭祀王安石,单这份胸襟就不得了。与灵佑庙相守的有古樟和银杏树,两棵古樟守在庙门外,一对银杏矗立在庙门内,距今也逾百年。在林染桥旁还有一座波罗庵,也有古意。 史氏家族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发迹,“既荷祖宗之荫庇,复藉冀国夫人之大节,八行太师之纯孝。”故不以二王三相为荣,而以八行为荣。这八行出自《周易》,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这八个大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华。后人以史诏这位八行公为楷模,各自修建的宗祠,也大多命名为“八行宗祠”或“八行堂”。四明史家,枝蔓很广,有东钱湖下水,下应史家码,宝幢雅庄,东郊东升村,东吴上下史家,远的还有余姚、慈溪、象山等地,海外也有史氏后裔。这些支支脉脉,皆以八行为立身之本,影响可谓深远。 我不由赞叹:东钱湖畔绿野村,史诏家乡古意存。三相一门非继受,八行遗韵孝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