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效邦调解工作室接受居民咨询。(市民政局供图) |
|
老年健康讲座。(市民政局供图) |
本报记者 王佳 通讯员 甬珉宣 居民有了烦心事,可到社区调解工作室说事解忧;残障人士内心有了困惑,可拨打热线求助,专业人士上门走访;星宝妈妈的育儿路上,多了专业咨询师的陪伴,在公益的“沙盘治疗”中,找到孩子今后人生的支点……宁波正积极探索和实施以项目撬动专业化社会资源的模式,共同服务社区。 就在前不久,市民政局公布了2016年度社区社会工作资助项目,通过前期的申报、筛选、评审等环节,29个项目正式“出炉”,项目类型涵盖了老年人关爱、青少年教育、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 “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社区最有条件、最有需要运用社会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区社会工作项目究竟能为居民带去什么,改变什么,已经实施完成的2015年度社区社会工作项目能给出答案。 专业工作室 让纷争化解于社区 “之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老娘舅’陈效邦,对陈老师的调解水平有所耳闻。”写信求助的九旬老人与老伴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因赡养问题与子女产生纠纷,一气之下想把他们告上法庭。接到来信的第二天,陈效邦就向律师咨询了相关法律问题,并第一时间给老人打了电话。在一个多小时的宽慰和解释下,老人心情舒畅了不少,也放弃了起诉子女的想法。 陈效邦调解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公道正派、善于与群众沟通交流的“经验型”调解员,以及法律知识丰富、具有专业特长、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专业型”调解员。工作室每天有老娘舅“坐堂接诊”,开展热线接听、法律咨询、现场接访等服务。遇到“疑难杂症”时,由3名以上调解该类纠纷的调解员组成“调解智囊团”,进行集体攻关,提供在线或实地的帮助。工作室还上墙公布了调解员的照片、个人简介及擅长调解矛盾纠纷的信息,求助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点单”。 工作室自2015年10月成立至今,收获了大批粉丝,有江东的,还有宁海、象山等地的。截至2016年9月,工作室累计接听热线电话200多次,接待上门来访60余起,调处矛盾纠纷50多起,直接受益人数100多人次,涉及给付金额120多万元。 青春期家庭帮扶 为婚姻家庭切脉问诊 “多亏了雅兰社会工作室,我妹妹情绪稳定多了,已经搬回学校宿舍,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妹妹的改变让姐姐长长舒了口气。 因父亲出轨、母亲离世,这名女孩始终走不出家庭变故的阴影,“她为自己没能帮到母亲而内疚”。北仑区新碶街道芝兰社区雅兰社会工作室的专业咨询师运用“情绪治疗”等专业方法,陪伴她,帮助她,女孩最终走出了“内心困境”。 在开设“少男少女心理门诊”的同时,雅兰社会工作室通过走访调查,建立了社区内青春期家庭需求库,目前入库名单551户。针对青春期家庭的父母,工作室开展了团体辅导培训,“破冰之旅”“气质测试”“爱的同行”……在一个个情景模拟中,家长们感受到了怎样的陪伴与支持,是青春期孩子真正需要的,并收获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快乐工疗 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孩子有礼貌了,真开心”“孩子现在发病次数减少了”“孩子来了工疗站,对其成长帮助很大”“现在我们不用专门去看住他,可以安心工作了”“每月孩子有钱、有作品拿到家,比自己赚多少钱都高兴”……这是有孩子在康馨工疗站家长的心声。 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康馨工疗站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面的学员,是一群成年精神病康复者、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人员,在老师贴心的日常生活照料下,在工疗、药疗、娱疗和心理教育“三疗一教育”的活动中,这个特殊人群原本孤独简单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的学员已渐渐融入了社会。 工疗站开办后不久,就与来料加工单位开展了一项组合修正带业务。去年又与浩升电器、贝发集团、文魁笔业等单位接洽,拓宽手工制作和产品加工渠道,为学员先后安排了笔类装配、挂钩组装、药盒组装、彩色水杯包装等多种工疗活。 目前参加工疗的学员有30余名,“学员每个月都有一些收入,钱不多,却让不少家长看到了希望。”工疗站的老师说。 康馨工疗站同时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招宝山街道后大街幼儿园、繁星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招宝山街道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志愿者或定期来工疗站为学员开展文化、礼仪、法律、安全、传统、日常知识等教育,或不定期辅导学员做纸花、折纸、橡皮泥画等手工,或每天分上午、下午两批来工疗站,陪伴学员游戏、劳动。 去年,工疗站开展了19次外出活动,老师和志愿者们带领他们观看电影,试乘地铁二号线,采摘玉米、葡萄等蔬果,到南塘老街品尝美食,体验如何购物、如何就餐。学员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社区矫正 三原色再绘人生路 去“标签化”,由“管”到“帮”,北仑区新碶街道的三原色再绘人生路社区矫正项目,运行以来,传递出无限希望。 其中的“三原色”,正是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的“学习记录”“走访日志”“活动足迹”档案,档案记录了他们的成长,也暗含了这个项目的特色。 如今的小王,生活步入正轨,日子过得十分平静。提起自己的过去以及经历过的社区矫正生活,小王没有丝毫回避。曾经在一次纠纷中,他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当时,他参加了新碶街道“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组织的法制教育、心理知识等讲座,以及公益劳动,“受到了不少教育。”小王说,正是接受了这些教育,他的生活才再次有了色彩。 之前,社区矫正一直面临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瓶颈。“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依托“红领之家”的502名注册志愿者,可实现“一对一”帮扶,不仅如此,以社会志愿组织的形式参与社区矫正,社区服刑人员是平等的主动的,可淡化由政府组织的强制特征,成效更为明显。 “张老师的课像春天的风吹在脸上,暖暖的。”社区矫正人员QQ群中的这条发言,让“红领之家”这一团队倍感欣慰。定期邀请社会各领域专家为矫正人员授课,是“红领之家”参与社区矫正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因为拥有“专家库”,他们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个性化心理矫治。 “成员实名制”“活动申报制”“服务积分制”“积分兑换制”“项目互动制”,这是“红领之家”建立的以公信互动、公开透明为特点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激励每一位矫正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活动。比如在活动申报环节,“红领之家”对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设置人数限制,按照淘宝抢购的模式实行网上申报,先认先得;同时,为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重建自信,“红领之家”组织社区矫正人员与志愿者共同进行公益活动,并统一通过网上报名,杜绝“特殊对待”。这一举措激发了社区矫正人员参与公益活动的主动性,让他们对再次融入社会充满信心。 三社联动 帮扶困境儿童做到一个不少 这是一对双胞胎,妈妈因患产后抑郁症跳楼,精神和肢体一级重残,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因同时要照顾妻子和孩子,一家人常年住在医院,生活比较困难。 北仑区大碶街道坝头社区社工介入后,发现这对双胞胎因家人很少陪伴,比较“自闭”。社区实施帮扶困境儿童项目,将两个孩子纳入重点帮扶对象。社区联系了辖区爱心商家与其结对,结对的社工和社会组织志愿者成了他们的特殊亲人,给予孩子生活、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关心。渐渐地,这对双胞胎及爸爸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做晚会的小演员、台风天的抗台志愿者、爱心义卖的义工,和假日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得到更多人与社会的关爱,两个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 这是坝头社区实施帮扶困境儿童项目成效的一个缩影。坝头社区地处大碶老中心城区,辖区内有5个住宅小区及29个散户区和11个拆迁村的部分居民,是个典型的农居混合型社区。 辖区社工在针对社区儿童状况的调查走访中发现,除了符合现行政策照顾和机构收养条件外,社区还存在一些父母双方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事实无人抚养及重度残疾、患重病或罕见病的处于尴尬处境的困境儿童。这些儿童家庭的状况,牵动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心,专项帮扶项目应运而生。 2015年4月初,坝头社区社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途径确定了15名亟需帮扶的困境儿童,分类录入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并根据困境儿童家庭的情况和需求,划分为3个组别。为了给困境儿童更好的关爱,在筹措建立“花蕾基金”的同时,坝头社区组建成立了一支新的社会组织———“亲青家园”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工、社区党员、社区社会组织骨干等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与困境儿童及家长“一对一”签订了志愿结对书,围绕“伙伴成长”“亲情时光”“家长天地”“阳光空间”等载体展开活动,从物质、精神、教育、权益保障等层面介入帮扶,并对困境儿童展开针对性的个案辅导,建立跟踪档案。在坝头社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目前已形成常态化。 沙盘治疗 为星宝点亮一盏灯 2014年到2015年,海曙区望春街道新增了8位自闭症儿童。为了更好地关爱星宝,望春街道组建了项目公益团队。 团队成员每个都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着多年个案咨询经历,并各有所长。实施“家庭沙盘治疗”公益项目,公益咨询师有着他们的思考,以沙盘游戏为媒介,可以搭建安全、自由的环境,让自闭症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渐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同时通过家庭治疗咨询,减轻父母的焦虑,让父母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接纳孩子的不同,顺着孩子的长处去引导,找到每个自闭症孩子的敏感兴趣点,用强补弱,找到他们今后人生的支点。 项目活动安排在双休日。第一阶段,项目组成员选择6户家庭开展了10次家庭沙盘治疗。从去年10月开始,每个周六不间断进行。每次由三位有不同专长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见证沙盘,一个带领,一个记录,另一个观察。每次咨询后留出15分钟时间,一个带孩子,一个整理沙盘,一个和家长沟通。周一、周二晚上,三位咨询师分别写个案记录,内容包括来访者当天的精神状态、沙盘过程、陪同过程,还有咨询师的观察和感受。周三、周四晚上,在网上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诊案报告。 一位公益咨询师直言,说真心话,承接这个“细爱抚沙”自闭症儿童项目,确实不是一般的艰难,但每每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心里是不一般的甜。 图图(化名)是名8岁男孩,起初一进沙盘室第一件事就是脱鞋,然后直接找火车和轨道玩。直到第三次,他才自发地拿起树放在沙盘中,第四次才愿意用手去触碰沙子。但每一次都能看到图图的改变,从一开始的“旁若无人”,到有需求时能用目光追寻咨询师,到能跟他们进行比较简短生动的情景对话。 图图妈妈说,一开始她是抱着让儿子来玩一玩的心态来到沙盘室的。前几次咨询结束时,咨询师都会询问图图妈妈,图图最近有什么变化,妈妈说没什么变化。在第五次咨询时,一进门图图妈妈就高兴地反馈:“今天早上出门时,图图和我有了具体的对话交流,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早上图图说肚子饿,我给他一块饼干,图图说不想吃饼干,想吃面包,我说,现在没有面包,图图马上说,妈妈买面包。”妈妈讲述时,满脸的喜悦令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