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跨协同”是社会网络化治理的难点

  毕诗成

  

  前几年,有基层官员感慨:“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此话可以有多种解读:没有网络,他可以掌控甚至操控很多事情;可以逍遥自在,不动辄得咎甚至丢丑现眼;自己管辖的范围,别人很难“插手”;没有那么多偶然因素,搞得人措手不及,当官的日子可以很舒服……

  这几年,如此“傻话”很少有人说了,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内心深处有类似意识的大有人在:在做事和管理过程中,地方保护意识、部门保护意识、系统保护意识、行业壁垒意识,还很严重;一层一层的权力权威意识、过度的审批审查意识,还很严重;高高在上试图掌控一切的揽权意识、家长意识,还很严重……结果是,某些领导干部开会讲起来,也大力强调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互联网思维,甚至屡屡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逆行者”。

  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的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作为一名网络媒体从业者,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上述“五跨协同”,正是用好网络做好社会治理的难点。地方政府能否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治理能力的“升级换代”,首先就在于能否成功跨过这几道门槛。跨得过,豁然开朗,跨不过,就会一处被动、处处被动。

  传统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各部门条块化,管理边界非常清晰,管理主体非常具体,权力运行往往是自上而下,成败通常取决于上级领导的认可程度。而互联网逻辑的一大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其管理逻辑是用户导向,一切不适应于此的环节和架构应得到调整,否则就会成为痛点。成败评价有了更科学、更公开的机制,更多来自于服务对象,通过数据化、表象化的元素呈现出来。

  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化思维来升级社会治理能力,管理部门首先要敞开胸怀、打开格局、让渡一些权力,要学会协作,学会接受通过网络而来的各种监督力量。很多事情关系到不同的管理部门,关系到不同区域的协调,关系到跨行业的协作,如果总觉得自己没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了”,如果总觉得有些权力交给另外一个部门了,如果总觉得让渡权力是削弱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怎么可能把事情管好?死守着自己的管理条块甚至利益阵地,按照地域、行业实现控制性管理,口头重视互联网,心里巴不得没有互联网……固守落后的心态、思维和文化,不可能真正拥抱互联网。

  网络时代里,政府部门绝非万能,不可能包办一切,需要以政府部门的开放胸怀、主动站位,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推动社会治理升级换代。社会治理中使用互联网,和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社会治理,也不完全是一码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升级,前者是后者的必由阶段。前者是工具化思维,需要了拿来用一下,不想用了甩到一边,后者才更为根本。将自己的社会治理职责,接入到国家的社会治理网络系统中去,顺应它、完善它、提升它,最终实现社会治理升级———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逻辑,这几年业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去中心化”“系统再造”“破坏性创新”“认知换代”等。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社会治理者必须有相应的智慧与勇气,逐步接受、践行这些词汇的内涵本义,不能动辄放大网络力量破坏性的一面,过分强调其负面影响,把自己禁锢起来,不肯“跨”过这些门槛,使得网络化社会治理工作“踩油门、挂空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