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拆墙透绿”得民心

  罗浩声

  

  国庆节前,新华社一篇消息让我颇有感慨:湖南长沙市115家市级、县区以及街道的机关单位,近两年按照该市“拆墙透绿”的统一部署,先后拆除了围墙和围栏,总共开放绿地面积近32.5万平方米。一个省会城市全面推行“拆墙透绿”,这在全国范围内罕见。

  长沙“拆墙透绿”,最直接的成效是拓展了公共空间,为市民休闲、健身等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他们通过拆围墙、开大门,打通了干群之间沟通交流的壁垒,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赢得了民心。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的机关单位,办公楼越盖越豪华,越造越气派,管理和安保措施也越来越严格,有人将之形容为“高墙大院,壁垒森严”。不要说老百姓进去办事,就算是基层的同志过来“公干”,如果没有熟人提前打招呼,也未必能轻轻松松“闯关”。“铜墙铁壁”式的管理,“安全隐患”似乎少了许多,可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笔者曾有幸参观过国外一些城市的市政大厅,发现他们的办公场所是完全开放式的,见不到门房、门岗、门卫,市民可以轻松、随意地进出。找人也好,办事也罢,工作人员态度很友善,没人会来阻拦。若论这些城市的社会治安条件,那还真不如咱们。

  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管得严一点、紧一点,纵然有秩序方面的考虑,但未必要“严防死守”。像长沙,上百家机关单位的围墙扒掉了,门卫也撤了,并未见多出什么乱子。“拆墙透绿”,老百姓的感受和评价是“没有墙了,门好进了”“没有围墙的大院,一下就亲切了”。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还能倒逼公职人员转变作风。市民遇到麻烦事上门求助,解决的效率也比过去高多了,很多人担心的上访、闹访等问题反而少了。

  创建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其实体现的是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自信。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的机关单位能各司其职,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不遗余力,社会治理井井有条,那么敞开大门,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因此,比拆围墙更难的,恐怕是转变理念、打开“心结”。有些地方的机关单位之所以习惯于把自己困在“笼子”中,与外面的世界“物理隔离”,根子在于没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而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把上门求助的群众视作“麻烦制造者”。这种消极心态,与我们的执政理念是相背离的。

  客观上讲,现阶段要把机关单位的“高墙深院”全部变成开放式的“亲民庭院”,不太现实。但既然此举能够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就值得一试。道理很简单:一个对群众不“设防”的机关,才是值得信赖的机关;一个不回避矛盾的机关,才是负责任的机关;一个不怕群众“骚扰”的机关,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