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沙 我的高中时代,离学校不远处,有两家名字以“杭州”开头的工厂,厂区人来人往,工人们穿着深色卡其布工作装,又精神又帅气。而我当年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毕业后能到这样的大工厂里工作。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大学的人,大都会以“进大企业”作为自己的择业目标。当时,一般的家庭,父母大都认为企业里的工作是靠技术吃饭,是可靠的,也是长久的。 当年的江浙地区到处是工厂,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家创建近60年的杭州市级企业,生产电解铜、黄金和白银,许多技术得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当时的我相信这份工作可以干到退休。但过了五六年我发现不对了,我的一些乡友或是同学,从事合作建房、炒商铺、倒卖化工原料等迅速致富。譬如在城郊花1万元不到的价格购买农民集体土地,然后建起6层住房,以三四万元一套的价格出售,一年之内就可以赚到10多万元。他们买了城里地段最好的商品房,买了本田摩托车和大哥大,带着漂亮妹子四处兜风,而我仍在拿每月800元的工资,一门心思琢磨着矿粉到电解铜的化学工艺过程。 我在那家工厂坚守了十年,才逼着自己逃离,因为我发现一个产业工人既买不起房,也很难改善生活,“制造业”赚不了太多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破产了。而买块地皮,购套房子却可以得到难以想象的暴利,可保后半生富足安逸。于是我拿出血汗钱,付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五年后,房价涨了3倍,利润高达100多万元。 我的“个人创富逻辑”,与当时社会的“创富逻辑”应该是一致的,从事制造业太辛苦了,来钱慢不说,而且所有努力可能变成“沉没成本”。而从事房地产,来钱非常快。我所在的城市里,排名前十的制造企业,大部分进军房地产或去运作金融项目,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最近有个新闻,南京有家生产通信设备的上市公司,靠变卖北京的两套学区房而避免破产。原来,这家公司十多年前以200多万元的价格购下2套房子,如今房子成了学区房,增值高达2142万元。 这是一个传奇,但又是一个悲凉的笑话。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即便美国这样的大经济体,也是以制造业为本。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制造业回归”计划,有专家预测,美国制造业会凭借智能机器人、工业4.0以及产业基础的巨大优势实现本土振兴。但我们身边却充斥着“制造业没有前途”“制造业没有钱赚”的声音。今年一整年,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大批制造业企业日子不好过,有的甚至挣扎在破产边缘,反倒是有些企业前些年买的地,这时出来“救主”,一块块早已身价百倍。 在网上,许多人为中国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予以驳斥:“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没有完成工业化别奢谈服务业主导,靠服务业托不起大国经济,何况我们的服务业更多是在进行炒买炒卖。”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本来存在着制造业的鸿沟,现在不是能不能跨越的问题,而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跨越。如今,很多人的神经都被房地产难以想象的“创富模式”牵引着,但它破坏了真实财富的创造体系,导致大量实体经济从业人员创富梦想的破灭和逃离。这就像毒品,房地产暴利给一个地方的经济或是一部分人带来了短暂的快感,但最终破坏的是整个机体的正常细胞。 我们无法预测房地产将来会涨还是会跌,但至少应该回归常理和常识,没有一个民族或是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实现复兴,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当企业家能一门心思致力于创新的时候,当产业工人不需要借遍亲戚朋友才付得起房子首付的时候,当工科出身的大学生能在工厂里以“干到老”为荣的时候,才是希望到来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