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葛长义:

雕琢人生50载

  图为老葛和他的石雕作品。
  (记者 余建文 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陆金妹      

  

  少年时开始跟随师父学习手艺,半个多世纪来,雕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近,在镇海区“十大草根工匠”评选中,71岁的石雕匠葛长义荣获第一名。“每一个雕刻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让我们的生活有‘根’”,老人这样说。

  葛长义和老伴住在骆驼街道荣骆路边一处老式小院中,门前放置着大小不一的青石板,一大早,小院便会传来叮叮当当的凿石之声。日前,记者走进小院,迎接的是两只约半米高、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天井靠墙处,摆放着一排石雕作品,有横匾样子的奔马图、八仙过海、和合二仙,也有精致小巧的福禄寿三星、龟鸟小兽等,人物表情生动,动物活灵活现,令人惊叹。

  葛长义是宁海人,15岁开始跟随师父学习木雕。20多岁时,他来到镇海独自闯荡谋生,并在骆驼安了家。老人说,那时候农村流行雕花木床,旧家具要翻修,木雕手艺还是挺吃香的。后来,他到过安徽、河南等地,做了20多年木雕匠。

  从木雕转为石雕,出于偶然。10多年前,有个客户拿来一副八仙石雕窗扇,其中有四仙缺了头,“能不能修?”老葛按照木雕的做法,花了10来天,把4个头雕出来,完美地装了上去。

  从此,葛长义一门心思琢磨起石雕。他的作品都是传统题材,严格承袭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制作规范。比如石狮子,必须是清康雍时期的样式,耳朵大且向后展翘,背上覆盖一层层“卷毛”,坐卧的姿态、头身比例等,与普通的石狮子都不一样。“做这些东西,得用100年以上的青石板”,老葛说,街道拆迁办知道他的这个爱好,碰到有老屋拆迁,就叫他去挑石头。但这些年,老青石板越来越少,要做大件石雕很难。

  如今在镇海,懂得传统石雕技艺的仅剩老葛一人。因为手艺精湛,宁波、镇海等地的旧货商常常请他修复缺损的老物件,或者直接下单“定制”。老葛不懂网络,他把客户的电话号码和制作要求直接写在工作室的墙上,“一抬头就能看见,方便”。他拿出一个比手掌略大的石狮子说,这样做一个,要花一周时间。有些复杂点的大件,需要精心打磨一个多月才能完工。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雕刻出好的作品”,葛长义说,与这些石雕打交道,内心很充实。而作品的价格,一般按照耗工多少来定的,“我能挣到一份手艺钱就满足了”。

  10多年中,葛长义创作的几百件石雕作品,成了不少人珍爱的宝贝,而他自己却没留下几件。半个多世纪来,葛长义的生活就是一幅精雕细勾的沧桑画卷。

  这次被评为区里的“十大草根工匠”,还名列榜首,老人十分高兴,“大家喜欢石雕,其实是怀念日渐远去的传统生活。我争取再多干几年,留下一些好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