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三十八策》 张登贵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张登贵,原籍浙江象山,1943年8月生于宁波,1961年入伍,1978年转业,1988年调入宁波日报社,曾任评论编辑、总编室副主任、理论评论部主任、编委,高级编辑。 张登贵(笔名张弓),自1964年在《解放军报》等四家报纸发表通讯(合作)《小岛“北京路”》起至现在,共撰写新闻和评论作品1500余篇,约200余万字,主要发表在《宁波日报》《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瞭望》《半月谈》及香港《大公报》等几十种报刊。新闻作品先后获省级以上新闻奖70余次(篇),3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2002年《再反一次党八股》打破了宁波市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奖“零纪录”。在《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新闻实践》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已出版新闻、评论、学术、散文及翻译小说集11部。自2005年起,在宁波日报时评版开设个人专栏“张弓慢评”。 张登贵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飘萍新闻奖(人物)”,2005年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宣传文化系统杰出人物”。 序 米博华 几十年了,我和张登贵同志都在做新闻评论工作。他现在已退休,我还在岗位。这是第二次应登贵之约,为他的新著写点赏析的文字。这是他的信任,更是我的殊荣。同道相望,不禁心驰神往;知己之交,当以同怀视之。 登贵是宁波人,为人内敛,做事周到,举止儒雅;而登贵的评论,却很有骨力,直言无隐,锐不可当。评事和说理,下笔不休,拈义即透,棒喝悟道,止在片时。 登贵的执着和坚韧,令人敬佩。 所谓执着,是说在新闻评论这个岗位上,他不懈努力,乐此不疲。登贵的刻苦少有人能比,在这部《新闻评论三十八策》书中,人们可以看到,无论讨论什么样的话题,文字之中都透出他对评论的热爱和执着。一个人的一辈子可能干许多事,但真正喜欢的并不多,真正执着的就更少。登贵对新闻评论始终热爱,从不患得患失,从不左顾右盼,所以对这一行的研究臻于精通。 所谓坚韧,是说登贵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前些年得了一场大病。我问候他时往往刻意回避一些敏感话题,但每次和登贵通话,都会感到岁月的丰饶和历经沧桑的深度。退下来这几年,他不停学习,不停思考,不停写作,文章益发圆熟而心态越发从容。萧伯纳说:“六十岁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此言甚恰。不被世俗价值观所左右,才有淡定的人生;摆脱空虚无聊的生活,才能在事业上保持活力。我深深地祝福老朋友。 《新闻评论三十八策》,是登贵同志多年从事评论工作的经验总结,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科书。因为,新闻评论归根到底是一项实战的本领。该书一是从实践入手,对理论梳理概括。单篇看是专业技术问题,连贯起来看则是一部探讨评论创作规律的学术著作。二是注重研究评论创作的特殊性。评论创作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难在面对一个个话题,找到立论的角度,把握论说的分寸,因人因事因时而有所不同。这才是真金。没有过评论写作实践的人,也许不解诸如“欲擒故纵”“小题大做”“避实就虚”等等战法,有过一定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些文章的时候一定会击节拍掌,发出会心的微笑,感到一种打开心锁的醒豁。三是注重可操作性,有案例,有解读,解读紧紧依傍着案例,案例证明着道理。这不仅给人们阅读的方便,更使人悄然进入创作和讨论的过程。亲切、贴近,也许是最好的教学和最佳的切磋。 我与登贵是同行,自然有和他相同的体会。非常惭愧,至今也未曾写出这样的专著。登贵的专著出版对我也是激励,促使我加快完成已经写了一半的小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激他,更要向他学习。 2013年5月于北京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