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把金针度与人

——读《新闻评论三十八策》

  易其洋            

  

  上大学时,便读到过张老师的两篇评论《胡干清何以能胡干?》和《春节扯“淡”》,观点新颖,角度巧妙,文字朴实,论述深入,让人过目难忘。大学毕业后,进入宁波晚报工作,才知道张老师“近在身边”。自己爱写评论,再看张老师的评论,常常忍不住想:写出好评论,有啥诀窍呢?

  2002年底,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要调我,专职从事新闻评论编写工作,之所以愿意,真心喜欢评论和真想跟随张老师学习评论写作是重要原因。从那时起,直到去年上半年张老师“离开报社”,十多年间,在他的指导和陪伴下,我走过了一段异常艰辛而又极其愉悦的评论学习旅程。那些日子里,我们所忙所累并为之倾心醉意的,唯评论而已。

  张老师教授评论写作,是典型的“案例法”,不光说明写什么、怎么写,还说明为啥要这么写,不这么写会怎么样,举自己的例子、别人的例子,举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让人信服,而且实用。这不是说把一篇评论写完就好了,而是总结和发现评论写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提升到方法论的层次,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最初,像所有急于求成者一样,我也问过张老师这样的问题:评论写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记得张老师的回答是:评论,关键是回答“为什么”,能回答一个“为什么”,就是一篇合格评论,能回答两三个“为什么”,就够得上一篇上乘评论。这样的诀窍,简单吗?简单。做得到吗?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变动不已的事实和社会,不到“草叶亦可为剑”的地步,出手前,就算默念诀窍一千遍,也往往力不从心。这里,有学识、阅历、情感、思想不足的问题,也有技巧和方法不对的问题。

  同样的事情,有人不会做、做不好,有人却得心应手、成就卓著,其中必然是有诀窍的。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并没认真想过、系统总结过自己的诀窍所在;有的人想过了,总结过了,却要么是细枝末节、一鳞半爪,要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有的人就算总结得头头是道,也藏着掖着不肯说,生怕被别人学了去。

  现在读张老师的《新闻评论三十八策》,跟张老师学写评论的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每一“策”,他都说起过很多次、很多遍,好多依“策”而成的评论,我就是编辑、第一读者或写作者。实际上,那时候,他三度获中国新闻奖,积数十年评论写作与研究之功力,早已是成“策”在胸,落笔行文无所滞碍。当时,那些“策”还没有现在书中所说的“先声夺人”“攻其一点”“出其不意”“指桑说槐”“顺手牵羊”“寓贬于褒”“敢唱反调”“目中无人”等名号,但因为也有过困惑和思索,有的我当时就记住了,领悟了,会用了;有的直到今天再读再想,才有豁然开朗之感;有的多次细读深思,也只能说是“看懂了”,而不敢说“用得好”。

  记得当年读张老师的论文《顺藤摸瓜与顺瓜摸藤———新闻与言论写作比较谈》,深为叹服———抽丝剥茧一般,将新闻和评论的关系讲得透彻而通俗。这正是张老师评论写作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不光知道自己写什么,还会想明白、说清楚为啥要这样写。学写评论,常犯而且很难克服的一个毛病是大而不当、大而空泛。以西安的羊肉泡馍作喻,张老师将评论写作的常用手法概括为“大题小做”。说得简单点就是,无论论述多么大的主题,都从一件事、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由头入手,理从事出,就事论理,把道理掰碎了,泡软了,让读者好咀嚼,好消化,好吸收。张老师先前的评论作品集,都以《大题小作》名之。《新闻评论三十八策》,分为大策、中策、小策和无策,“大题小做”居大策之首,乃三十八策之第一策。这也是我十多年来苦苦练习,慢慢体悟,渐渐掌握后很是好用的评论写作技法。

  评论,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就算知道“诀窍”所在,也只能在写作中领悟和掌握。就像那个卖油翁所说“无他,唯手熟耳”,亦如那个庖丁所言“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评论员的“熟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着“华山一条道”,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不断积累知识、阅历、情感和思想等的“面壁”和“渡江”。在“无策”中,张老师将此列为第三十七策,名为“厚积薄发”。之于评论,我热爱且投入,但张老师的勤奋与执着、善谋与深思,让我只能“心向往之”。张老师的评论写作成就,以及这“三十八策”,就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勤奋观察、勤奋写作、勤奋思考的结果。

  金元好问有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金针度人,意为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年逾古稀,张老师写就《新闻评论三十八策》。这是一位资深评论员经验的总结,教训的记取,智慧的积累,思想的沉淀,是写好新闻评论的一枚枚“金针”。喜欢或有志于评论写作者,且不说这“三十八策”全能掌握,就算真能学会其中一二,也会受用无穷,至少能把评论写得像个评论的样子。这样的“金针”,委实难寻,张老师“更把金针度与人”,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我等的福分。

  (作者系宁波日报报网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