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欣 通讯员 张 燕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江北塘民村是个小村,围着村庄中心,整齐坐落着一排排农家小墅,不到一刻钟,就能绕上村子一圈。笔者日前来到这里,仔细打量这个小村。 整村改造 两年时间脱胎换骨 村党支部书记郑魁告诉记者,塘民村位于庄桥街道东北,与镇海区骆驼街道相邻,是一个近郊村。几年前,塘民村还是一个老旧的村庄,走在路上满是坑坑洼洼,生活垃圾随地可见。和所有农村一样,多年来,塘民村生活污水直排入塘民河,不仅容易造成雨水管堵塞,还影响了河水水质,村民对这条母亲河叫苦不迭。 庄桥街道近年来把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工程作为打响提升农村环境的一个“突破点”,从加强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道保洁和畜禽整治、加强污染源管理、开展“破烂王”整治和“两违”整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六个方面发力,全方位加强农村环境管理与整治,提升村庄环境。 塘民村作为庄桥街道进行整村改造的先行者,经过一年的努力,环境有了大变化。从去年年初开始,塘民村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不到一年,全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治工程已全部竣工,整个村包括外来租户共420户,家家户户门前都接上了雨污分流管道。如今,村民的生活污水经地下管网集中收集后,通过4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终端进行净化,再排入塘民河中,河水水质大大改善。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村里原来只有村口篮球场边的一个法治公园,现在村庄东、西、北都新建了公园,这些都得益于村里的外立面改造和绿化提升工程。 在村东头,对村民而言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进去的时候还是可利用垃圾,出来之后的就变成肥料,用于村庄绿化养护。放眼望去,村内只要是有垃圾桶的地方,必然会放着两个桶,一个装着可回收利用垃圾,另一个装着不可回收利用垃圾。无论是污水处理还是垃圾分类,无不体现着塘民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建章立制 实现环境整治常态化 农村环境整治贵在常态化,如何一直把整治工作长期推进下去,防止“回潮反弹”?塘民村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不断总结经验,把一个个小妙招写进了规章制度里,有效保障了环境整治的长效化、规范化。 “治理村庄环境,光村干部提倡没有用,要老百姓一起参与才会有效。”郑魁说。在整村改造工程完工后,村里制定了《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并挨家挨户发放,让大伙互相监督,共同遵守。“村规民约共有7条,条条都结合本村实际,而且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形成,所以老百姓很容易接受。”郑魁告诉记者。村里有600多个外来人口,大家生活习惯不一样,环境卫生管理非常困难。《环境卫生村规民约》进一步强调了“房东管房客”原则,房客如若没有落实好环境卫生工作,房东负连带责任,一次警告,两次处罚。“虽然是些‘土政策’,不过确实很奏效。”郑魁笑道。 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村民共识。村民们以前习惯用柴火烧水,不仅污染空气,还会把新刷的墙体熏坏。村里赠送每户人家一把电水壶,并承诺对每户进行电费补贴后,村民悄悄藏起了用了几十年的老水壶。为防止环境污染返潮,村里欲组建义务监督队。得知老党员、老干部们已经加入后,热心村民们也纷纷报名当志愿者,每天不间断巡查,防止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茶水锅炉烧水改为用电热水壶烧水,垃圾随手扔改为垃圾分类扔。两年时间,不仅改变了村民和新塘民人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