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梁 朋友A君陷入了一场严重的人生危机。 他从前年8月份开始看房子,想着是给老人和小孩读书住,家里人也旁敲侧击地说钱放银行要缩水,房价要涨的。他跑了很多新楼盘,看了不少二手房,从前年的“9·30”到去年的“3·30”,一次次被政策和市场撩拨着敏感脆弱的神经,但他始终没有下手。然而就在4月底的某个晚上,他鬼使神差地在一份二手房购买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第二天他就后悔了,之前隐藏着的种种考虑不周的问题一个个浮现出来,他猛然发现自己做了一个也许是此生最糟糕的决定。 上百万的钱款哪,整整一个五月,懊悔、痛心、愤懑、恐惧等情绪噬咬着他的心灵还有身体,他有气无力,魂不守舍,工作生活无精打采,常常一念及此,顿觉痛彻心扉,万念俱灰。 他来找过我几次,在遮遮掩掩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我透了底。他像祥林嫂一样反复自责:如果不是那天晚上头脑发热,或者退一步说,如果之后能够果断支付违约金中止合同,那现在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风和日丽,神清气爽,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然而现在……我从他消瘦的脸、无神的眸中读到了深深的绝望,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一念之差,万劫不复”。 我了解A君,和我一样出身农家,一贯省吃节用,勤俭持家,做事也是小心谨慎,三思后行,甚至显得优柔寡断。他的一个缺点是比较单纯,缺乏主见,容易为他人所影响,为情绪所左右。这一次的轻率,说到底,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这错用的一百多万,较他的家庭收入其实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于他拘谨不洒脱的性格而言确是无法释怀的沉重包袱,会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说,本来六月初要参加高中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他是性情中人,特别想去见见那些老同学,重温青春时光。然而,现在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心力交瘁,这样的状态还是不要见人为好。 “我真是昏了头、蠢到家了,怎么会做这样一个选择。”他禁不住又开始捶打自己的身和心。 “人生无时不刻在选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赌博,总有输赢,而且往往在事后才能看清结果。那些飞机失事、车祸身亡的,他们同样因为一个毫无征兆的选择而输掉全部。而你,虽不算上上之选,但并非糟糕透顶。”我打了个比方。 “我该怎么办?”他问我,也在问他自己。 “你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我能体会到。但我觉得你还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振作起来,这样一直消沉下去总不是办法。”我劝说。 “我也不想这样啊,我有孩子,有老人,要工作,我不能垮下去,但我忍不住。”他也明白陷在情绪漩涡中一天,已经捅下的损失窟窿就会越撑越大。但只要一想到巨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他就心痛得无法呼吸。 “你不是爱看书、爱画画、爱运动吗?现在还在练吗?”我问道。 “已经中断很长时间了,根本没心思。” “去慢慢地一样样恢复起来吧,每天尽量完成一项任务,摆脱目前的境况是需要一些意志的。”我建议。 “也只有这样了。”他木然地回答、回去。半个月后,再次见到他,脸色好了些,也显得较为平静。他告诉我,他现在每天做10个俯卧撑、打一遍24式、画一幅小素描,感觉生活有了些条理,精气神也一点点充盈进身子骨。 这是我能预料到的,这些简单的事儿中深藏着他对生活最本真的态度、他与生命最深层的联结。当初的建议就是想促使他重拾兴趣爱好,一点点支撑起摇摇欲坠、几近倾颓的人生大厦,把晃荡的生活之舟稳定下来。 “但是,我还是无法完全走出来。”他的脸又开始阴郁,巨大的乌云又遮住照向心海的阳光。 “交给时间吧,唯有时间会彻底平复你的心灵创伤。”世间很多心结,真的只有岁月才能彻底解开。不幸的是,很多人等不到那个时间点就放弃了所有的希望。 “说说这次选择给你的收获吧。”我转换了话题。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首先,我对钱的态度有了改变,要适时消费,不要等待,还有就是以后面临重大选择时,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他脱口而出,看得出他真的是深刻地领悟到了。这或许是他在人到中年时所能挖掘到的宝贵财富,足以惠及他以后的人生。 最后,我转发了一条短信给他,“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段话摘自余华的小说《活着》。 “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活下去。”我拍拍他的肩膀,把他推向了雨后初晴的阳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