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州方桥:

背山望海有大美

  玉泉岭古道。
  方桥村古城门。
  方桥村鸟瞰。
  方桥村民居。(朱军备 摄)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童诗涵      

  

  早就听说鄞州瞻岐的方桥村,景色迷人,胜迹很多。近日,笔者走进该村,登古道,观溪流,访乡贤,察民情,深深感到这个背山望海的山村,宁静而大美,恍若现代桃花源。

  玉泉岭留海防遗迹

  大美山修亭台楼阁

  因山而生,因水而栖,因桥而聚。村中乡贤介绍,这里是天台山的余脉,山的北面就是东吴。一千多年前,这里是象山港的一个海湾,与东海相连,沿山脚就是海岸线。海退人进,山岙里、山脚下聚集起7个自然村、千余村民。从山涧流淌下来的玉泉溪,至一座石砌方桥,称为鹅颈江,直通大嵩江,最终流入大海。村以桥名,方桥村的名称源于此。

  几百年来,方桥村一直是鄞东地区有名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隘口。旧时,村后的玉泉岭(又叫狭石岭)是大嵩滨海地区通往宁波县城四大通道之一。乡人翻越玉泉岭,再走一段路就可坐东吴航船抵达宁波城。岭上来来往往的过客络绎不绝,这是一条民间佛道、军事驿道、官办邮道、肩行盐道、商贸通道和交通要道。玉泉岭沿途有供人歇脚的亭子和寺庙,方桥村由此成为中转站,时有歇脚过夜的客人留村。

  在快到玉泉岭岭顶的地方,两旁垒着石墙,高达丈余,使通道变得十分狭窄,岭顶设有一隘口,只要在此守一员猛将,就会“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明朝时,“戚家军”平倭寇期间曾派兵把守于此;19世纪,英军进犯宁波,此关也守有重兵;毛洋自然村设有军营,与村中徐姓人氏建在山墩的小城门成犄角之势。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小城门,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如今城门依然耸立,上面长满了青藤,更显古朴。当年为防止英军入侵,徐姓人氏特地建造了村中小城,还在城门的石条上刻字留记,以示抗击外来之敌的决心。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军入侵滨海地区,当地群众为防止鬼子从狭石岭进来,用石头把隘口封死,还设置了许多射击孔,充分体现了方桥人爱国爱家和抵御外敌的精神。

  穿过爬满青藤的古城门,踏上石阶,移步换景。百年古树与数年前栽下的桃树、梅树互相映衬;长流不断的清泉、坚固的危岩与亭台楼阁相互守望。这就是大美山森林公园,取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意。公园的创建人是鄞州区一名老干部,退休后返乡定居。他个人出资,村民义务投工,在山上修路、种树、建亭,后各级政府闻讯之后,陆续给予援助。

  山上,刚完工不久的传承坛,有观景台,有人物雕像,意在传承先祖爱国爱乡、耕读上进的精神。站在坛上,极目远眺,青山千仞树色似翠玉,绿野万顷稻浪如黄金,好一派田园风光。天晴时,远处的象山港大桥清晰可见。已故文化名家周时奋先生曾在《大美山森林公园记》中赞叹:“千年名山,借题发挥,昔日海隅,众乐揽胜。是举也,实赖天时之昭明,亦得人力之经营者也。”

  建礼堂传承耕读文化

  治溪流打造生态美村

  古驿道,古城门,古战壕,爱国英雄,书香门第,学校遗存,创业岁月,往事记忆......方桥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下去,继承发扬?前年起,村里开始筹建文化礼堂。制定大纲,搜集材料,考证史实,征集旧物,撰写方案,直到设计布展、筹措资金,都由村干部发动本村党员、老干部和热心村民群策群力,自筹自建。

  走进新建的文化礼堂,从方桥村溯源、母亲河的传说,到山墩、下段等各个自然村的历史沿革,从明代抗倭将领汤和的故事,到一个共同守卫的海防要塞、一条共同开筑的交通古道,以及共同延续的耕读文化、办学史、学子榜等等,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方桥村的过往与现实,仿佛让人读了一部村庄发展史。

  文化礼堂中展出的竹篓、木桶、簸箕、柴刀,旧时村人所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实物,都是由村民无偿提供的。

  “6500多亩山林,方圆七华里,方桥村是全镇面积最大的村。”村党支部书记虞中远说,村中还有不少耕地,有茶园、竹园和橘园。近年来,由于对山林进行了生态保护,山上树木浓荫遮日,溪中泉水潺潺不断。   

  如今,这个省级森林村,已启动创建洁美村庄。在玉泉岭入口处,被洪水冲垮的溪坑正在砌石,并在一座百年古石拱桥旁边兴建了一座新桥,以新桥保护古桥。在村入口处,竖立了风景石。

  “建设宜居的生态型村庄,是今后全村的发展方向。”虞中远说,现在,村中山岙里还有一些空地,村中空置的老屋也不少,宜发展养生养老院、乡村民宿客栈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