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利军和“人偶”产品。 (陈朝霞 摄) |
 |
蔡利军的“中艺坊”“人偶”。(刘波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周唯淑 胡凯 在近日开园的象山文化产品创意园内,展示橱中展示着的各式京剧人物、古代四大美女等形象的纯手工“人偶”琳琅满目,让人驻足。这些“人偶”产自象山鹤浦“中艺坊”,这是浙江省唯一生产“人偶”的厂家,产品不仅惊艳象山,更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出人意料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蔡利军。 今年42岁的蔡利军在鹤浦镇蟹厂村出生长大,从小对画画感兴趣的他中学毕业后开始在家乡跟着师傅学习木雕、根雕技艺。一年后,他走出家门到深圳闯荡,并跟着一位台湾师傅学习泥塑。蔡利军回忆,木雕的色彩相对单一,而泥塑五彩斑斓,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学成后他在深圳开了一个泥塑工作室。 蔡利军和“人偶”的结缘始于12年前的一次偶然。那次一个义乌的商家接到来自日本的“人偶”订单,当时“人偶”在全国很少见,于是商家向蔡利军咨询其工艺制作。从没接触这一技艺的蔡利军便开始关注这一行当,并决定和商家合作,回到家乡鹤浦,开始了“人偶”制作生涯。 蔡利军清晰记得,他整整研究了三个月,第一批“人偶”才出炉。“制作‘人偶’,最重要的就是头部,头部是否精美,直接决定其品质高低。”蔡利军说,描绘“人偶”面部是最关键的一步,相当于为女孩化妆,通过面部的不同妆容,传递着不同的人物个性,只用单线条或者单色是不行的。 庆幸的是,之前的艺术积累为蔡利军的创业打下了基础。“一般来说,将样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我心里便有数了,只是要做到形态逼真还需琢磨细节。”制作一个小小的“人偶”头部,开模、灌注、晾干、打磨、上色、描画,需要三天时间,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当他把第一批货送到商家手上时,当即获得了认可,决定由他负责长期供货。 创业的艰辛历历在目。虽说当上了老板,但是最初蔡利军和“光杆司令”差不多。蔡利军拉来了父母、弟弟、妹妹和亲戚共7人,在家里辟出两间房,开出了一个“家庭作坊”。接着蔡利军还得手把手,一点点地教会大家制作流程。 销售运输也是一个难题。鹤浦地处偏远,每当做好一批产品,蔡利军都细心包装好,独自蹬着三轮车去码头,再经过摇摇摆摆的轮渡到石浦寄出去。“当时送一次货,要花上半天时间。”蔡利军说。 就这样,凭着精工细作和吃苦耐劳,蔡利军的“人偶”渐渐有了稳定客源,工厂也走上了正轨。“每名新人进厂,要培训3个月,学习制作流程,才走上流水线工作。”蔡利军说,“人偶”制作要经过雕划、彩绘、缝纫、服饰搭配、整理等十几道工序,技术含量高,每位工人是不能替代的,所以一定要维持工人的稳定性。 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蔡利军表示,产品质量很重要,设计创新也很关键。这些年,蔡利军开发了京剧系列、日本人形、韩国人形、中国唐清系列等多个系列“人偶”,而且花样年年翻新。现在,最受年轻人喜欢的莫过于去年开发的新产品“Q版娃娃”。这些“Q版娃娃”大多是惟妙惟肖的传统京剧人物,让人爱不释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蔡利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利军告诉笔者,目前工厂有60多名工人,在义乌有了门市部,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淘宝上也有专销其产品的商家,产品热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去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