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洪塘街道舞蹈队表演《绿孔雀》。(沈国峰 徐欣 摄) |
 |
图为小燕子艺术中心表演《奥体洪塘》。(沈国峰 徐欣 摄) |
本报记者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通讯员 王 甬 百姓大舞台,居民乐开怀。上周五晚上,由江北区洪塘街道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文艺汇演在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广场如期举行。洪塘百姓仿佛迎来了自己的“春晚”。离晚会开始不到一个小时,居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场座无虚席,广场周围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拍照、录视频,发微信朋友圈,对晚会翘首以待。 这是洪塘人自己的节日。“草根”演员为2500多名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家门口的文化“夜宴”。 多姿多彩的原创文艺演出 由北欣社区舞蹈队带来的联舞《民族炫舞》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欢快的音乐、矫健的身姿很快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裘市居委会带来了歌舞与太极表演《国家》;宁静社区根据社区干部治水的日常生活创作的小品《“河长”受伤记》,将街道健康、和谐、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比赛金银奖的街道舞蹈队带来的舞蹈《绿孔雀》生动、活泼、优美,撩动尾羽的绿孔雀在雾霭中时隐时现,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一副醉·美洪塘的盛景在广场中慢慢向世人呈现。 此次文艺汇演也是第五届洪塘印象艺术节的闭幕式,涵盖11个社区、14个村的原创文艺汇演已经成为洪塘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下一次演出是什么时候?”街道党工委书记范胜兵表示,希望借助这个原创文艺汇演平台,将“品质新城、健康洪塘”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老百姓。 去年,也是在这个场地举办的街道首届原创文艺汇演,近3000人嗨翻全场,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年晚会围绕原创文艺汇演的主题“健康洪塘、运动洪塘、活力洪塘”,突出健康向上、社区和谐、节目原创的特色。演员队伍从去年的200多人扩容到420多人。特别是将根植于宁波文化土壤的非遗项目马灯调新编上阵,开辟了基层传播非遗文化的新征程。 鞍山村“老樟树”民宿老板王少华,平常工作繁忙,但她积极参与这次原创节目的编排创作。“这样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晚会,我们不参加,岂不可惜?”王少华告诉记者,情景报告剧《再回鞍山》就是根据自己创业经历编排的。洪塘辖区内60位七八岁的孩子朝气蓬勃,在读书之余积极排练拉丁舞和踢踏舞。洪塘街道舞蹈队成立以来多次获得省市排舞比赛金、银奖,2015年更获得全国健排舞大赛金奖。今年他们为准备这次原创汇演,放弃了出国旅游的机会,一门心思进行创作、排练,为街道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全民共享的丰富文化生活 嗨翻的洪塘原创文艺汇演已经华丽地告一段落,本届艺术节也落下了帷幕,而观众们依然沉浸在余音绕梁的歌声中不愿离去。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洪塘在打造“品质新城、健康洪塘”进程中又迈进了新的一步。 据悉,今年街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道图书馆现有各类书籍近2万册,订阅各类报刊杂志110余种,今年上半年新增加图书约1500册。目前,月均读者人数超过400人。街道结合各类节日开展元宵灯谜会、新书推荐周等读者活动。社区、村均建有农家书屋,藏书超过2000册。街道6号楼一楼新设立了“书香角”,由图书馆定期流通图书,供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借阅。 2016年,街道组织开展“洪塘印象”系列群众文艺活动,已先后在文化中心广场、文化中心多功能厅、各文化礼堂等开展市“三下乡”活动。鞍山“我要上村晚”、文明江北行等活动,得到了洪塘群众的肯定,活动累计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今年5月份,街道还举办了“红五月、庆六一、迎端午”为主题的北岸文化集市之洪塘文化集市。 以社区、村为载体,推进基层文化活动,目前街道每个社区都有丰富的社区活动,能够结合“我们的节日”和其他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社区文化有声有色。上半年,街道文化中心对各业余文体队伍进行了一次基础调查统计,现有各类队伍60余支。各村、社区围绕传统节日和各类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40多场,如“闹元宵”“庆三八”等丰富多样的群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