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奏响“回家”的旋律

———《小别离2》读后

  朱华丽

  

  鲁引弓的《小别离》被誉为中国首部直击“中学生留学潮”的现象级小说,随着同名电视剧的热映,《小别离2》新书随之上架,即刻引发了坊间一系列关于“中学生留学热”覆盖下的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探求和思考。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阐释亲子关系时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放孩子走远,只要他们过得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一种尊重,但是放在“中学生留学潮”这样的特殊语境下,跨越整个太平洋的距离和承受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的“小别离”,是否夹带的更多的是现实的困境和无奈呢?

  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参考价值的现实主义小说,透过现象,作者描述了人与潮流、人和土地、人与捷径、“反哺”与“输血”四个悖论。为了让细节描摹、人物刻画更加真实、动人,作者鲁引弓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接触和采访了众多中国家庭放去留洋的“小降落伞”,用许多真实感人的细节阐释:其实留洋未必像我们想象的简单,除了学习的自由度、眼界开阔、蓝天白云外,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生存困境,乃至永远割舍不掉的血脉亲情和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都活生生摆在面前,孩子和家长也许要付出比国内更多的精力,甚至是代价。小说离现实如此之近,温情背后每个人都支撑着一根根貌似坚强的冰冷支架,这种感觉令人不寒而栗。

  《小别离2》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进行,一边是大洋彼岸的现实困境,一边是此岸的焦虑忧心,二者齐头并进,让叙事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紧凑。情感上承接了上一部的脉络,催泪弹时不时放一个。比如,描写方圆、海萍空巢心理时的画风是这样的:“其实在这间屋子里,自从朵儿去了那边之后,留下来的两个大人真的就像空巢的两只大鸟了,好多乐趣似乎都被那个小人儿带走了,留下他们每天张望、念叨彼岸自家的小身影”,这其实是中学生留洋后国内无数个“空心家庭”的缩影。在“去与不去”到“回与不回”的两难境地中推进,映射千家万户的各自忧愁。如果说第一部是通过三个不同阶层家庭如何舍弃短暂的亲情团聚,让下一代去大洋彼岸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重点探讨逃出中国教育之觞、生存环境之痛,那么《小别离2》则把更多的笔墨着力在朵儿一家,除了反思第一部的命题外,还融入了情感的归属、文化的皈依等元素。 

  这个话题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广泛共鸣?除了它应和了当下的潮流之外,还因其提炼了当代人前所未有面对的“教育乡愁”的时代命题。“教育乡愁”从字面理解是因教育问题产生的远离家乡的情感表达。即使作为第二代华裔的妮娜也无法逃避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归宿,像当地回溯的三文鱼。曾经,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时光荏苒,到了当代,《小别离2》里离乡背井、豆蔻年华的孩子们也要背负起乡愁,在他们稚嫩的世界观里,乡愁就是一条能够随意回家的路。简洁、质朴、平实的语言描摹出跨越大洋两岸的人情悲欢、文化碰撞、价值冲突。

  “自古多情伤离别”,《小别离2》在别离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对故土的依恋,对旧情的裂变,对亲情的反思,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恍悟,对传统价值观被颠覆的凌乱,对成长之痛的叹息,对人生困境的少年机智应对。异国与中国上空遥相呼应,一直萦绕着“回家”的旋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