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林立在汶溪边

  浦 子

  

  双林村长在大山的一条折皱里。

  大山叫茶山,是浙东宁海的一座名山,山上长“宋茶”,曾为朝廷贡品。山上流下淸洌洌袜带似一条小溪叫汶溪,整整十华里,流向象山港入海。溪水潺潺,草木葳蕤,花乱蝶舞。可双林村的村民以往很少留意风花雪月,他们更在乎一年四季长满山沟两边的食物。冬日里,竹林里有冬笋可掏,野木耳沾着晨露款款展开,被冬雪饿扁了肚子的野猪拱了这里,又拱开另一处,它们在泥土里寻找食物。到了春天,一场雨过,满地都见春笋挺起,角麂鸣叫着在寻找配偶。麦子熟了,洋芋掏了,家家锅里下煮洋芋羹上蒸麦糕。夏日,果子满山遍野,爆裂的栗子俯拾即是。溪水中的鱼儿一团一团地游行,调皮的孩子忘记了脱裤子,就有鱼呀虾呀钻进裤裆里。秋日里,南归的大雁在这里落脚戏水,而地里的番薯垅一个个笑裂开来,一锄下去,就是一嘟噜一嘟噜的番薯。玉米熟了,架在火上烤,放在锅中煮,前者喷香,后者脆嫩,味道都是极好的。

  汶溪下游,走出了方孝孺。就像巍然耸立的茶山,犹如历经曲折奔向大海的汶溪,独特的地理风貌铸就了这位明代大儒的风骨。后来,他在南京朝廷里做了大官,仍然思念故乡,思念溪边林子里的杜鹃花。他在《闻鹃》中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江陵上,始信鹃声能白头。” 

  史载:元朝末年一支林姓氏族从福建迁至此地定居,有了麻车、外山头两个村庄。这一住就是七百多年。2006年,两个同宗同姓的村子合并成双林村。这些年,伴随着一辆辆旅游大巴的抵达,双林村变得越来越热闹。从车上下来的客人,一个个夸张地张着嘴巴。问其故,笑答:吸氧。

  热情的村民陪着客人一起上山,告诉他们冬笋生长在竹子的阳面,因为有了阳光照射,地下的笋芽才会生长。掏笋途中,不经意间发现了野猪的粪便,村民赶紧安慰客人:不必惊慌,野猪通常不会轻易攻击人类。若是春天忽然听到一阵兽鸣,客人以为是鹿,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角麂,鹿科动物,食草,其肉鲜美。但我们一般不会捕捉,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呢。到了夜晚,有客人打着手电筒去捉山蛙,电光中,山蛙居然一动不动,这下轮到客人愕然了。秋天,这里经常举办篝火晚会,村民们唱着汶溪特有的山歌民谣,把山外的客人乐得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一年冬日,来自西班牙等十二个国家的客人,对村民家的石臼产生了兴趣,好客的村民第二天特意蒸上粉,让外国朋友体验了一把“石臼捣麻粢”的“异域风情”。 

  从闭塞的老村庄,到热闹的新村庄,双林经历过一场痛苦的蜕变。村里人说,“没有村支书,没有上级政府,就不会有今天的双林。”村支书就是1955年出生的林光成。

  改革开放后,外面精彩的世界诱惑很多山里人外出打工。那时候的双林,人去屋破,没有半点生气。村民渴望有智慧的能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于是大家把眼光瞄准了林光成。

  林光成18岁外出做木匠、造船,不久成为村里最早的“万元户”。之后,他回家乡创办企业,后来的“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全县实力型企业,被县里牵头扶贫结对长街镇的一个落后村。村里人找到他谈起了村民的愿望,林光成想,我每年出资向外扶贫,何不也扶一把自己的乡亲?于是,2002年起,他担任了外山头自然村的支书;2006年起,担任了双林行政村的支书。十多年间,他自掏腰包,先是对“席爿遮楼窗、酒盅当屙缸”的外山头村进行彻底改造,凝聚各路资源,让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后来自己继续出资,加上多方努力,又让原麻车自然村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楼房。农家别墅一幢幢耸立在汶溪边上,成为县内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景观。 

  可是,有了新楼房的双林村仍然门可罗雀。为了让外出打工的村民重回故乡,林光成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把自己公司的一个文具加工车间设在村内。为了让崭新的村子吸引更多观光客,这几年双林建起了一家家民宿和农家乐。目前,全村已经拥有42户民宿。去年仅此一项,利润总量就有2000多万元。在家门口致富的村民梦里也笑出声来。双林终于立在了汶溪边上。 

  这一晚,宿在双林村。躺在床上,我想起林光成说的一句话,“我是党员,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本地人,我的祖宗坟墓都在这里,我治理自己的村子,有着一份正统感和责任感。”我继而想,有多少地方已经遭遇工业文明的糟蹋,双林啊,你得像珍爱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珍惜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