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三次产业”认识的误区

  杨 振           

  

  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机器工业和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工业史虽短暂,但对工业发展的规律仍有许多探索,既细致考察了工业内部结构演变,也系统研究了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后发工业化国家还普遍依赖这些规律,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经济结构。

  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一直以来是政府关注的指标,也是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数。但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对三次产业比重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普遍认为三产超过二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了,因而绞尽脑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轻视第二产业发展。甚至还有人认为我国已经到了去工业化的时点,应尽快将第三产业打造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主引擎。类似的错误认识亟待澄清,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到底能否构成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基础,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三次产业超过二次产业通常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这是普遍的认识误区。尽管并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表明什么样的三次产业比例是适宜的,但对三次产业超越二次产业这一事实,有更多的学者和官员认同产业结构已经优化了。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第一产业的产出相对较少且比重更趋稳定,这时二产和三产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若宏观经济正处于下行筑底周期,二产比重下降自然会使得三产比重“被动”上升,这时我们并不能说产业结构优化了。比如,今年上半年,以工业为主要支撑的辽宁省经济出现负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扩大导致其三产比重超过二产,但并不能表明其产业结构优化了。

  三次产业将最终主导经济发展暗含着工业发展可以弱化,这也是常见的认识误区。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首次出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关于去工业化的建议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不断出现,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确实存在规律,从产值上来看三产超过二产也是趋势,但绝不能忽略三产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工业以及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掌控“微笑曲线”两端,仍依靠前沿核心技术和综合创新能力控制和治理全球产业链,将加工制造等环节转移的同时对工业控制能力却从未削弱。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制造业,迅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高端重建”,而低端环节重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便是最好的例证。我国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工业的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创新能力依然有待提升。产值上来看工业开始落后于服务业,推断出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论断事实上缺乏支撑,原因在于以产值来衡量产业结构并不能反映国家对全球工业体系的控制能力。

  政府可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对照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这种认识也有偏差。产业结构演进着眼于长期动态而非短期静态,时点上的产业结构不能作为政府下一步政策的指南。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虽然反映了长期趋势,但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自由的要素流动体制、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等等,都是先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动力重要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当这些制度建立完善起来,产业结构向高级方向演进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提供动力机制,靠政府“看得见的手”、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规律按图索骥,以扭曲其他产业为代价发展第三产业,可能会“拔苗助长”,最终在没有工业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导致产业空心化。这是需要警惕的。

  来源:学习时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