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公开承诺7个工作日就能办理的房产证却被拖了55天,明明应该及时告知公众的事情,却故意刁难、推诿拖沓、态度粗暴……近年来,从严治党越来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纷纷点赞。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基层干部的“慢作为”病症依然存在(12月20日人民网)。 与“不作为”一样,“慢作为”也是一种高高在上、为老百姓所痛恨的官僚主义作风。经过多年的整治,“不作为”现象在慢慢改观,但在某些地方有演变为“慢作为”的趋势。“慢作为”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不作为”,你看,明明对外承诺的办证时限是7个工作日,却硬是拖了55天,你要说他“不作为”,这55天他也是在“作为”呀———尽管“作为”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定的时限,而且态度刁蛮,让老百姓吃足了苦头,还耽误了事情。 “慢作为”者之所以还能够安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与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现行的考核制度,往往强调向上负责,只要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不干私活,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相处得不错,把自己的一摊子事情做完就可以了。做得好不好,做得快不快,没有量化指标衡量,而来自外部(前来办事群众)的考核“权重”,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一来,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即使“慢作为”,也不会得到“不称职”的评价。这非常容易迷惑人。因为,如果是“不作为”,一经投诉或者考核不合格,立马就可以拿下,而“慢作为”并没有不办事,让人抓不到多少把柄,老百姓虽然有怨气却不知道怎么出,上级考核起来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扣分。就此来看,“慢作为”比“不作为”更具欺骗性,也更可恶。 “慢作为”的本质是缺乏为民服务意识。对这种官僚习气,一定得想办法好好治治。“慢作为”者不是对老百姓爱理不理吗?不是对老百姓的正常诉求麻木不仁吗?那好,不妨调整一下绩效指标设置,多倾听民意,加大老百姓的话语权,在绩效考核时让老百姓拥有足够的权重,由此倒逼“眼睛向上”转为“对老百姓负责”。长此以往,不但“慢作为”的病症可以缓解乃至治好,老百姓的“气”可以理顺,政令畅通,政府的公信力也能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