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沟通不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增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桥梁和纽带,是必不可少的感情润滑剂。 言及沟通,语言的翻译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无论是何种交往,口头抑或书面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培养和建立一大批能够满足包括小语种在内的多语种需要的翻译队伍,而核心的问题是翻译必须确保质量,因为翻译的质量是沟通的基础,也决定了沟通的质量。 沟通的媒介和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利于沟通,都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并将其沟通效应放大到极致。最近,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布《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十个国家的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认知的现状、意愿和渠道。报告显示,外国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意愿强烈。对于接触中国文化的五种方式,受访者的选择意愿均超过50%,即对于每一种接近中国、了解中国的途径,都有超过半数的外国青年愿意尝试。报告显示,文化旅游(73.2%)和人际交往(73.1%)以约四分之三的比例成为了外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其中更让人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在对18个具象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指数排序中可以发现,排名最靠前的分别是长城、竹子、和谐,而排名最靠后的分别是昆曲、白酒、李娜。 这既说明我们在“走出去”推介中国文化方面,已经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说明进一步搭建好沟通的渠道,变“天堑为通途”还有大量细致而艰巨的工作要做。比如,对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就要研究如何通过艺术创新来抓住思想共同点、情感共鸣点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让昆曲走出国门,并在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方面展示其迷人魅力,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沟通作用。在不同时空中实现必要和可能的沟通,更需要我们激发创造思维,呼唤创意元素,去设计一个个生动的载体,从而在柳暗花明中升华那让人豁然开朗的意蕴,在引人入胜中去实现快乐理解、有效沟通。 沟通,更多是人的直接行为,即便有时推出的只是某一个媒介,但其背后融进和支撑着的还是人的意志、人的行为。因而,学会沟通更有赖于个体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深湛的知识积淀、历史积累、文化积聚,那么,才有可能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实现融通,在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中实现沟通,从而化尴尬为快乐,以至而化干戈为玉帛。 在国际交往中,沟通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沟通,就没有外交;没有沟通,就没有发展,没有沟通,就没有和平。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实现持续稳健的沟通,既需要各级政府在改革体制、转换机制上有作为,在创新理念、加大投入上去务实;也需要每个人尤其是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在强化责任自觉和提升自我素质上下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