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完待续的童话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读后

  林金壹

  

  “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相信许多人和笔者一样,幼年印象中的童话故事多以这样美满的结尾画上句点。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进一步接触现实的我们不禁对此产生怀疑:从此以后发生了什么故事?王子和公主的家庭生活又是如何呢?幸福的生活能一直持续到老吗?同样的疑问也困扰着本书的作者艾伦·B·知念,并促使他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老年童话故事背后的深刻意蕴。

  以人的后半生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自然成为作者关注的焦点。但艾伦一反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老人的传统偏见,指出一个“老资格的长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和美德,并且提供了为达到这一“人类的最大限度”所应采取的行动建议,从而描绘了不同于惨淡凄苦的晚年生活的另一番美妙图景。艾伦认为人在后半生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去完成:首先,要学会面对人到晚年后的衰弱和“综合性的丧失”,在直面现实的痛苦中寻找新的个人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需要以年龄和经验作为支撑,去克服和战胜性格中的阴暗面,从而完成自我斗争和自我改造。其次,在上述的过程中,人得以进一步了解邪恶,并产生与之相对的智慧:以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洞察“保护自己免受更强大敌手的伤害,并适应以后生活的压力”。紧接着,老年人需面对更艰难的挑战:抛弃过去的自我,挣脱青年时代的雄心和梦想,以这样的方式完成自我的超越。当老年人具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后,他们便能打破社会惯例和常规理性,重返儿时的天真。以孩童般好奇的眼光再次打量世界,老人才能开拓生活中的奇迹和快乐,这也构成了几乎所有老年故事的共同主题之一:魔力在人的后半生的回归。完成了这一切之后,终于来到了最后一站:用自己半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去为青年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平衡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关系。

  从老人踏上这趟精神之旅开始,青年人作为可供参照的对象持续存在着,与老人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复调乐曲,带给读者关于人生的思考。一方面,由于年龄阶段的不同,青年人的心理状态与人生任务与老人存在鲜明的差异。在青少年童话中,青年主人公因渴求财富或爱情而选择远走他乡进行冒险,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获得梦寐以求之物,过上理想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行动和斗争是主旋律,找寻自我和独立是最终目标;老年故事中,主角往往按部就班地过着普通的日子,而好运则主动找上门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奇迹成为他们需解决的问题,思考和反省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抛弃过去的自我和突破常规是目标之一。除此之外,青年面对困难多依靠勇气和力量,老人则主要依靠智慧和谋略。青年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常使他们苦恼;老年人懂得专注于当下,能欣赏并珍惜眼前的每一普通事物。总的来说,青年主人公渴望改变世界,在追求理想中不断走向成熟;老年人向往内心的平静,在自我探索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颇多共通之处:青年和老人都需走过自己的那一段成长历程,都将面对各式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克服自身的缺陷,方能向人生的更高阶梯迈进。如果跳出各自的年龄局限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更为有趣和深层的联系。青年故事的结尾开启了人的后半生,青年主人公由奋斗得到的事物随着岁月逐渐流失,于是有了老年故事中“丧失”主题的开始。当老年人逐步完成自我斗争、改造与超越后,他们得以从支配中年时期的实用主义跳脱出来,返回到孩童般天真无邪的心理状态。但从青年时培养起的理性并未就此消失,而是与孩子的自然状态相结合,赋予老人对生活的希望和自我肯定。这种向后逆行并回归本初的现象恰是人类生命循环往复、涌流不息的绝妙象征。正如作者所言,青年若是人类的花朵,老人则是人类的根。

  童话故事之所以在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内长久流传,不仅因为它们都有动人的情节和传奇的色彩,更在于“坚实得足以保持它们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洞察力”。感谢艾伦用如此别出心裁的方式让读者看到被人们忽略的老年童话故事的价值。

  人生并不止于“从此以后”,未来的生活也不尽是一帆风顺,你我所能做的便是不断前行和探索,续写接下来的童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