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灯影下的规则

  李广华

  

  在很多高级别的瓷器展览中,常常能看到官窑产品———灯台的身影。有一对著名的清乾隆年间景德镇督陶官唐英掌管御窑时生产的青花勾连纹烛台(现藏于英国维多德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她层次繁复,大气豪华,底座写有“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的题款。她气派、豪华、精美,令人赏心悦目,成为一种规则的象征。同样档次,不同材质的灯台,在故宫博物院还有许多。

  官窑器,代表皇家水准,在器型、绘画、釉色、材质上充分体现着皇家气度,规则异常严格,款式、图样常常需要经皇帝亲自审定,并交由督陶官在御窑场烧制,数量严格限制,一般每种只烧一两件,残次品均就地砸碎销毁,不得流入民间。同时还规定,百姓不可造、不可仿、不可用,例如皇家使用的龙凤纹饰,民窑更是不能使用,冒犯者会被砍头的。

  丙申初冬,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一件小油灯,吸引着我驻足良久。油灯再普通不过了,竹筒上,穿一道提梁,顶部开小口,上放一灯盏,黑黑的,油渍洒满全身,为旧时湘赣一带百姓家最常见的那种。旁边有个小纸牌说明,上面是这样写的:“毛泽东用过的油灯”。“井冈山斗争时期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连以下晚上值班,只准点一根灯芯。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是他坚持点一根灯芯。” 

  旧时,油灯燃的是菜籽油或茶油,光亮弱,油烟大,远远抵不上后来经过提炼的煤油。在点油灯的房间里度过一段时间,人的鼻孔会黑黑的。即便是点起三根灯芯,也抵不过今天一个普通的15瓦灯泡。 

  是毛泽东视力特别好,不需要明亮,还是他晚上根本就不需要灯光?显然都不是。从规定看,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为了节约,不得不精打细算。按照毛泽东当时的地位和贡献,点三根灯捻是符合规定的,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可是他没有。晚上需要读书写文章是常事,在选择光亮时,他却没有向高标准看齐,而是主动降低了规则标准。 

  这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主席主动放弃吃红烧肉的故事。红烧肉和辣椒,是他一生的钟爱,看到老百姓勒紧裤带度日,他要跟群众一道,共同渡过难关。照理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即便是在困难时期,吃碗红烧肉,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没那么做。国家遇到了困难,作为主要领导,群众在看着自己,渡过难关,光说不行,还要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并降低标准,和普通战士一样,主动点一根灯捻,这看似小事,却体现了一个领导人的朴实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的实际行动。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我胸怀大业,放眼千里,豆火根苗,足以照亮心中的那盏明灯。他心中思索的是建立根据地的大事,考虑的是中国革命的未来,但点灯这类小事,他也没有忽略。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不点三根,点一根灯捻,毛泽东又做了什么呢?灯盏旁的一块小板上有这样一段话:八角楼的灯光。1928年冬天,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写下《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的成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汲取,毛泽东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探索、波折、失败、总结、成功的艰难途径,每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径,这才在中国的版图上描绘出了从井冈山到瑞金、到遵义、到延安、到西柏坡,直至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条红线。这一个个节点,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如若追根溯源,谁又能说革命的燎原之火,没有井冈山那盏黑乎乎老油灯里的一苗呢? 

  同样是摆放在博物馆里,宫廷的灯,精美漂亮,等级森严,不容冒犯,是以文物或艺术品的身份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而井冈山那盏老油灯,虽然只燃过一根捻,但却陪伴毛泽东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艰难时光,照耀着他完成了一种理论,使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她的分量、价值早已超越了那些精美的宫廷灯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