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利 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通过几个怀揣梦想的知识分子创办试验学校,虚造教员“驴得水”冒领薪水引发的一系列荒诞事件,引发人们各种不同的思考。在当前电影市场资本气息浓厚的背景下,无疑属于一次成功的突围。 电影中孙校长和三名知识青年性格突出,非常符号化,加上他们的知识分子的同属性,很容易将他们联想为同一个知识分子的不同性格方面。知识分子向来怀有经世济国的理想,但理想在现实面前屡遭挫折,屡战屡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解构和深度分析。 从以往历史上来看,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贯穿始终,无论是理想的悲剧结局,还是命运的悲剧。《驴得水》这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这是一部寓意非常明显的电影,说它托讽现实也好,揭示人性也罢,因为符号化突出,所以也可以有诸多解读,而好的电影正在于有着诸多的解读。 脱胎于同名话剧,在表现上仍有深深的话剧烙印,电影《驴得水》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近似话剧的表演,揭示了大的社会性问题和思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传达了某种思想,并且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主人公孙校长是故事的生发点。孙校长是知识分子理想的一个象征,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和带头人,他的目的当然是高尚的,就是通过教育拯救中国的贫、弱、穷、愚。然而在上报学校人员的时候,将每天给他们拉水的驴也作为一名员工名字写成“驴得水”上报上去,也是孙校长一手操办。他的口头禅:“干大事不拘小节。”从一开始,如果说谎报驴得水冒领薪水只是他们挖的一个小坑,那么到找铜匠顶替,到默许张一曼去“睡服”铜匠,孙校长一步步给自己挖了一个不可能填平的大坑,最终差点送掉自己女儿的性命和幸福。孙校长在实践自己的理想蓝图时,认为其他的都是小节。他竟然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简单道理———“小节无存,大节也必然难保”。 再来看这部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张一曼。张一曼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她的性格豪放不羁,情感也飘忽不定,她的内心唯孙校长的理想是从,她是孙校长理想不折不扣的忠实践行者。为了能让铜匠留下来继续应付教育部特派员的检查,她甘愿牺牲自己的色相和肉体。在她“睡服”铜匠之后,为教育理想献身的张一曼终归毁灭。“睡服”,是用一个更大的荒谬去掩饰之前的荒谬,类似荒诞剧的电影情节,虽然搞笑不断,最后让人心酸落泪。这一情节正应了影片的宣传词,“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电影的最后,借罗斯之口说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不可思议的中国”。这不可思议之处正是电影要让观众思考的。而且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着。掌握着教育资源、自称是英国留学的特派员竟是一个冒牌货,不仅是冒牌货,而且还克扣罗斯先生资助试验学校的经费,十万克扣了七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理性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健康、灵活的机制和现代思想。否则,悲剧将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