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 跌跌绊绊,绊过南山; 南山买牛,买到山头; 山头马蹄,一脚搁起; 搁起翻倒,苏州强盗; 强盗强盗,捉来黄狼; 黄狼黄鼻头,换来三只大水牛; 水牛呱呱叫,碰到南山堕民嫂。(引自《慈溪民间歌谣集》) 这是一首童谣,题为《跌跌绊绊》,曾长期流传于余姚、慈溪一带,想必现今四五十岁以上的当地人对其不会陌生。 《跌跌绊绊》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如果纯粹从文本角度去考察,是很费解的。前三句大致是说,有一个人准备去买牛,他极其艰难、跌跌撞撞地翻过了南山,但买牛地点并不在南山,而是在山头。然后,他很夸张地伸出了一只脚,搁到了马蹄形的南山山头。就在此时,这人突然消失了,出现了一个苏州强盗,其不知从何处捉来一只黄鼠狼,竟然用它换得了三只大水牛。如果真的是强盗,蛮横地将他人的水牛抢夺了去倒也说得通,但为何要说是换来?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只大声吼叫的水牛,在南山碰到了地位低下、被人歧视的堕民嫂。显然,《跌跌绊绊》中出现的那些意象、形象和情节,相互之间并无实质性的联系,基本没有逻辑可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有点近乎超现实主义的无厘头。然而奇怪的是,这首童谣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一切并不完全是现实的一部分,文学语境不能与现实语境划等号。从根本上说,文学是想象的产物,作家创作作品,其意图不是要提供事实(这是科学论文的任务),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激励和帮助读者通过既有的文学语境及相关的意象、形象、情节等来构建一个新的想象世界。 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所谓童谣就是流传于民间、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再加上一些幻想的成分。童谣实际上并不具备什么深刻的含义,有时候,它会出现一堆意象,但这些意象大多是相当随意的,之间并无实质性的联系。如果从叙事的角度来看,童谣中出现的情节也没有太多意义上的连贯性,而是简单、平行的线性发展。伊格尔顿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解读《跌跌绊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不知道《跌跌绊绊》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其当初在创作这首童谣时,为何要把南山买牛、马蹄、一脚搁起、苏州强盗、捕捉黄鼠狼可以换来三只大水牛,最后在南山碰到了堕民嫂,这样一些相互之间并无关联的意象和情节组合在一起,可以说,作者的思路完全不受拘束,犹如天马行空一般自由。但不管作者的想象力如何丰富,意象和情节组合如何不可思议,这些意象和形象本身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之物,终究没有超出人们甚至是儿童的认知范围,这也是这首童谣得以流传的基础。 一首童谣要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它的节奏、韵律等外在形式因素非常重要。《跌跌绊绊》在修辞上用了顶真格,相邻的句子首尾相接,蝉联而下,富有节奏感,尽显汉语的声律之美。这种外在形式非常单纯,极易被思维简单化、形象化的儿童所接受。我小时候读这首童谣时,总是伴随着某个特定的场景或行动进行,或是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或是在有节奏地做出某些动作时,它的节奏和韵律与我们的嬉闹、动作高度吻合,我们并不在意它究竟说了些什么,更不关心它的故事是否合理,更多只是享受其音节的整齐,环环相连的紧密,读起来顺口,觉得好玩。 因此,如果非要通过文本去研究一首童谣表达了什么含义,有时候是毫无必要的,甚至可能走入死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