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余建文 镇海记者站石全)日前,镇海物流枢纽港内的一家钢铁企业提交申请,想改建一栋自有仓库,两天后即收到区发改、规划部门的联合答复,同意受理并进入审批通道。项目负责人应经理说,“原先吃不准项目会不会触碰生态红线,现在有了批复,可以放心实施后续申报工作了。” 去年,我市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公布,并对生态敏感区内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管控。按现行的审批流程,不少企业改扩建项目虽取得发改部门立项批复,到头来却因不符合生态红线要求而“中途夭折”,数月的申报努力付诸东流。 为避免企业走“冤枉路”,镇海区审管办鼓励各行政审批入驻部门出台创新举措。上月初,该区发改、规划两部门联合,在全市创新推出企业改扩建“黄灯制”缓冲审批。在收到企业立项申请后,发改、规划两家立即进行确认,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的,获得受理并进入审批通道;不符合的,不予受理。 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说,镇海的生态保护带占了全域面积近一半,很多企业并不清楚申报项目是不是在红线范围内,“‘黄灯制’缓冲机制是对现有审批流程的优化、再造,通过将审核意见前置实现源头划控,可有效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走‘冤枉路’,既最大化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又维护了企业的相关权益。” 日前,位于蛟川街道的一家制药公司欲对现有厂房实施隔层改造,规划部门提前介入审核后,发现该扩建项目在生态保护带内,不符合相关规定,果断亮了“红灯”。截至目前,镇海已运用“黄灯制”缓冲审批机制审批企业土地改扩建项目5个,成功阻止不符合规划红线标准的两家企业进入后续审批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