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各大医院活跃着几千位社会义工,他们不但是医院里的爱心使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医院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助医志愿者:
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

  志愿者为病人提供导医服务。(市一院供图)
  市二院的志愿者帮助病人自助挂号。(刘波 摄)

  本报记者 陈敏

  

  在宁波市的各大医院,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但他们对医院角角落落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医生、护士;他们没有一分的报酬,但不管刮风下雨,他们总是早早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不是病人的家属,但他们总是一脸笑容地陪着病人挂号、配药、做各种检查……他们,就是医院志愿者。有位老伯感动地说:每次走进医院,看到这些身穿黄马甲、红马甲、绿马甲的志愿者,心里就感觉踏实了。

  医院志愿者

  一道爱的风景线

  下午1时30分,按照市第一医院志愿者管理办公室的安排,志愿者石瑾准时到岗。

  穿上红色志愿者背心,挂上志愿者胸牌,石瑾刚刚在挂号大厅站定,便陆续有病人上前求助。“做磁共振在哪里?”“消化科在几楼?”“我肚子疼该挂什么科?”

  石瑾是市第一医院的“元老”级志愿者。自2012年至今,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她都会按时到岗,风雨无阻。石瑾告诉记者,到医院做志愿者,并非心血来潮,前几年她去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时,就看到医院里有很多社会志愿者,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病人。那时她就想,假如宁波医院也招收社会志愿者,她一定去报名。2012年的一天,石瑾到市第一医院看病,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里也有社会志愿者。“终于找到组织了!”看完病,石瑾马上来到一院志愿者管理办公室报名,三天后,她便上岗了。五年时间,石瑾对这家医院已是了如指掌,哪几个科室推出了什么便民举措,哪几位专家门诊时间有变动,问她准没错。帮病人挂号,给病人指路,陪着病人做各种检查……石瑾已经深深爱上了医院志愿者这一身份,每次穿上这件玫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她便心情愉悦。

  像石瑾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宁波各大医院的角角落落,成为一道道爱的风景线。

  从采访看,宁波医院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起步并不早。2012年3月5日,结合“创人民满意的医院”,市第一医院向社会发出志愿者招募公告,成为我市第一家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医院。慢慢地,宁波二院、宁大附属医院、李惠利医院、鄞州人民医院、李惠利东部医院、市妇儿医院……各家医院开始建立起规范的志愿者队伍,多的超过1000人,少的也有几百人。

  市第一医院目前共拥有注册志愿者1138人,志愿者的年龄在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三分之二为退休人员,三分之一为在职人员。他们中有教师、职工,还有企业老总。一院志愿者管理办公室主任乐凌告诉记者,一个志愿者一天的服务人次,最多有600多人次,每天以服务2000人次计算,这个志愿者群体,一年里就为70多万人次的病人服务过。

  医院志愿者,看起来做的都是最平常的小事,但如果要经年累月地坚持,并不容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志愿者来自宁波的角角落落,有些来医院一趟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有些要转好几辆公交车才能到达,为能准时上岗,他们有的早上5时多就要起床。

  他们为何要到医院做志愿者?今年60多岁的葛玉英是鄞州人民医院志愿者中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几年来已经累计服务了247.5个小时。葛玉英家住鄞州区东吴镇,从家里到鄞州人民医院,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为了8时准点到岗,她每次6时多就从家里出发。来不及吃早饭,她就炒好一盒饭,带着路上吃。

  葛玉英说,2006年,她因为生病动过手术,在医院住了20多天。一次配药付费,发现还差30多元钱。正在葛阿姨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时,身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主动拿出50元替她解了急。每次想到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葛阿姨就倍感温暖。听说鄞州人民医院招募义工,葛阿姨第一个报了名。“以前别人帮助我,现在我也很想回报社会。”

  年轻的志愿者吴卓红是位80后,她参加医院志愿者队伍也有两年多了。她说,医院里最多的求助者是老人,就想着到医院里帮一把,就像帮了自己的父母一般。

  志愿者架起

  医患之间的桥梁

  红马甲、黄马甲、绿马甲……他们的装备不同,但对上医院看病的病人来说,他们是爱心使者。他们帮助病人挂号、付费,引导病人看病,病人行动不便的,他们推着轮椅送病人做各种检查。采访中,有多位病人真诚地说,与前几年相比,现在宁波医院的就医环境大有改善,这其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的加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天,鄞州人民医院挂号大厅来了一位老婆婆,左脚受了伤,独自拄着拐杖吃力挪动着。志愿者郑老伯赶快迎上去搀住她。挂号、排队看医生、拍片、付费取药……郑老伯整整陪了一上午,今年70多岁的何彩金,已经在鄞州人民医院累计服务133个小时。一次,她陪一位老年患者看病,途中老人突然呕吐,何彩金不顾脏臭为老人清理。义工姚女士,遇到一位需要空腹来医院检查的患者,因为低血糖身体不适,她赶紧自掏腰包给患者买点心。

  挂号、指路、陪同看医生……这些看起来是最平常的小事,但却在病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感动。提起这些志愿者,月湖街道的一对盲人夫妇赞不绝口。夫妇俩经常到市第一医院看病,每次来到第一医院,便会有志愿者早早迎上来,不仅全程陪同看病,临了还总是将他们夫妇送上出租车。

  在这些可敬的医院志愿者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癌症康复病人。鄞州人民医院的300多位志愿者中,就有60多位是癌症康复病人。一位陈老伯告诉记者,在医院经常会碰到一些因患癌症而对生活绝望的病人,每次碰上这样的病人,他都会主动上前,介绍自己与癌症抗争的经历,并鼓励他们要积极配合医生。陈老伯笑着说,自己曾经是病人,所以更能懂得病人的心情和苦处。而在第一医院,每周五的上午,会有四位癌症康复病人进入病房,一对一地对癌症病人进行心理劝慰,用自己的经历打开病人的心结,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病魔的挑战。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爱心天使”生命关怀服务队。每到周末,李惠利医院放疗科和肿瘤科的病房里,都会出现一个个身着橙色围裙的“爱心天使”,她们为临终病人进行翻身、喂饭、擦洗、剪指甲、康复推拿等日常基础护理服务。更多的时候,她们是病人的知心小友,静静地听他们倾诉内心的烦忧。

  “社会志愿者不但是医院里的爱心使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医院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志愿者这个医院与社会的纽带,建立了一条新的医患沟通渠道。”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阮列敏在接受采访时说。

  有一天,志愿者石瑾在一院挂号大厅碰到一名病人,病人拿着一叠检查单子向她诉苦:“现在的医生就知道开单子做检查,看个病居然要做这么多检查!”石瑾笑笑,陪着病人走向检查处,一边耐心地对病人说:“你到医院看病,不就是想搞明白身体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吗?医生也一样想帮你搞清楚病因,而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复杂的,检查清楚,有病治病,没病就买个放心,医生也是为你着想……”说着劝着,病人也想通了。石瑾笑着说,这样的病人几乎每次都会碰到,因为自己不是医院的医务人员,所以更能得到病人的认可。

  同石瑾一样,采访中,多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在医院做志愿者多年,他们越来越理解医生、护士的不容易,碰到病人因不理解而心怀怨言的,他们会主动进行劝导。

  期待更多爱心人士

  加入志愿者队伍

  与前几年相比,尤其是随着高校学生的参与,宁波各大医院的志愿者队伍规模正越来越大。据估测,目前城区各医院的志愿者已有几千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医院志愿者一般集中在门急诊部。“为什么住院部没有志愿者?”“志愿者还远远不够啊!”第一医院志愿者管理办公室主任乐凌告诉记者。乐凌有个想法,希望可以将志愿者服务范围拓展至住院部,志愿者可以陪同病人办理入院、出院手续,还可以深入病房,为病人读报,陪病人聊天,并能给病人提供一些生活服务。但按此计划,每天到岗的志愿者起码需要20人,但目前,该院每天能够到岗的志愿者只有10人。

  “我们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采访中,多家医院发出同一个呼吁。

  小唐是一家企业的在职员工,两年前,小唐开始加入医院志愿者队伍,因为平时要上班,小唐只能利用双休日去上岗。对于小唐的做法,周边的同事、朋友很难理解,有的甚至还对她冷嘲热讽。“人们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如何鼓励人们投身志愿者队伍?乐凌建议:参照国外做法,建立“时间银行”,探索志愿时间返还制度。

  据了解,“时间银行”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

  乐凌认为,每个人都有老、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趁年富力强时往“银行”存储志愿时间,等到年老、生病时可以支取时间,享受他人的服务与照顾……

  据了解,目前,苏州、武汉都有小区或者街镇在探索志愿者“时间银行”的储蓄模式。2015年,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养老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实施办法》。其中提到,志愿者参与为老年人服务的时间,由指定的经办机构记载存档,当志愿者或志愿者的直系亲属年老体弱时再将服务取出来,预存的时间在各经办机构之间通用。

  乐凌认为,“时间银行”完全适用于整个志愿服务。她建议由政府牵头建设一个市级平台,仿照义务献血制度发放证件,构建一个“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社会帮扶体系。

  此外,由于医院志愿者起步较晚,加上受志愿者本身素质的限制,目前我市的助医志愿者主要做些导医、咨询、陪同取药、为输液病人送开水等简单的工作。鄞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郑荣雄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比如掌握一定心理知识的专业人士,能够深入病房,对病人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