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光耀:“大块头”鳗鳅助力“水中捞金”

  鳗鳅。(吕红范 项一嵚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许仲坡 吕红范   

  

  元旦期间,慈溪市的不少水产养殖户忙着四处吆喝做买卖,但位于崇寿镇的光耀生态泥鳅养殖场内却是一派悠闲景象。“自家养殖的几万公斤鳗鳅早就卖光了,现在帮着朋友卖。”场主许光耀一边钓鱼,一边不时低头看看十来个微信业务群中的讨论内容。

  正是靠着这些串联起全国各地“鳗鳅达人”的微信群,许光耀的鳗鳅生意越做越顺溜,商品鳗鳅和鳗鳅种苗畅销江浙沪。4年前,他是一名建材商人。如今,饲养了115亩鳗鳅的许光耀已经成为慈溪市首屈一指的“鳗鳅大王”。

  许光耀介绍,泥鳅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软黄金”,目前国内外市场对泥鳅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价格高达每公斤70元。但普通泥鳅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养殖成本较大,阻碍了这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慈溪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推荐下,许光耀得知台湾有一种“大块头”鳗鳅。

  “吃起来既像泥鳅又像鳗鱼,不论红烧、炖豆腐、清蒸,都是一盘拿得出手的好菜。”许光耀说,鳗鳅不仅个大味美,而且易于脱骨,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一条鳗鳅就有4两重,堪称泥鳅中的“巨无霸”,个头相当于普通泥鳅的10倍左右。它们还很容易“长膘”,30尾鳗鳅花3个月就可实现总重量半公斤的目标,而普通泥鳅要花6到8个月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而且,鳗鳅更易于繁殖,每26条鳗鳅可以孵化6万至8万尾鳅苗,存活率可超过80%。

  但饲养鳗鳅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用许光耀的话来说,“既尝到了甜头,也吃了不少苦头”。最令他揪心的,就是鳗鳅生病导致的大面积死亡。“眼睁睁看着快要上市的商品鳅每天死掉成百上千条,我心里都发麻。”他回忆,去年夏季的高温天气使得水里缺氧,养殖场又没有备足增氧机,令他蒙受了严重损失。此后,许光耀下定决心购买了专业的测量设备,每天对水体的酸碱度、氮氨含量和含氧量等指标进行精确测量,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刻采取防病措施。通过走访广东、江苏等地的鳗鳅养殖场,与同行群友们讨论养殖技术,许光耀逐渐成了业内行家,再也不用为鳗鳅育苗、生病等问题发愁了。

  “鳗鳅也会生病,但这些病总体上是可控的。”许光耀说,天天都有客户来电,按照每公斤22元至24元的批发价计算,去年的销售额约为150万元,毛利润50余万元。在他看来,鳗鳅比南美白对虾更适合在慈溪的海涂淡水池塘养殖。今年,他打算把养殖规模扩展到200亩,并向其他农户推广这一优质品种。

  “现在慈溪共有10余位养殖鳗鳅的农户,估计以后的养殖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慈溪市农合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慈溪共有近9万亩海涂淡水池塘,主导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但因其病害逐年增多,养殖风险不断加大。推广发病少、长速快、利润高的台湾鳗鳅,能让更多养殖户尝到甜头,加快推动慈溪市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