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新华社发 |
魏建华 李泽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尤其要重视价值观念的对外传播。 近年来,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打造发展优势重要途径的留学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华留学人数迅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按照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发展目标,2020年来华留学生将达到50万人。来华留学生基本处在18-40岁年龄段,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可塑性,较易认同新思维和新话语。同时,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对了解、学习当代中国文化的愿望非常强烈。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面临较大挑战 调研中发现,高校在利用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工作抓手,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现状并不乐观,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面临较大挑战。 首先,高校顶层设计缺位 大多高校来华留学生工作分工,从校领导到职能处室基本由外事线大包大揽包括德育教育,与中国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引领与党团建设及教学等分别由不同职能处室负责的精细分工形成较大反差,顶层设计严重缺位。来华留学生教育因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敏感性而导致中国概况教师和辅导员(相当于中国学生的思政教师和思政辅导员)普遍缺乏,中国概况课程常常由外语或中文专业主攻跨文化交际的教师担任。受术业有专攻的影响,这些老师普遍缺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意识。同为辅导员身份的管理教师,游离于思政线管理之外,也因培训的缺乏、经历的局限,而惯于充当学生生活服务者的角色,忽视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升华,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 中国概况作为学历留学生的必修课,本是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最便捷途径。但纵观《中国概况》各类教材,重传统轻现实、重历史轻当代的厚古薄今倾向较为突出,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第三,隐性课堂缺乏 受价值教育特殊性的制约,学生社团、各种仪式等隐性课堂对价值教育的有效补充非常重要。目前高校社团虽然不少,由于自发成立、自我发展的特性,很多社团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少思想引领,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且来华留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社团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传播形式单一 目前,来华留学生日常活动多集中在文化参观类与文体竞赛类,且很多活动停留在文化体验或文化认知的浅表,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其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较少。 进一步提升与改进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高校在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时,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形式等路径做进一步提升与改进。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是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的奠基工程,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来华留学工作的主体部门,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回应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通过体系构建和氛围营造,形成生态土壤和长效机制。将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明确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各环节的分工与责任。强化传播主体意识,营造全员传播氛围。师生全员传播是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础,教师言行对来华留学生认知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学校要注重提高各级党员干部、中国概况教师、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切实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自信,培养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全方位地贯穿于来华留学生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意识。注重对党团组织的引导,党团组织有意识地培养青年学生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在与来华留学生学习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得体的言行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教材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及时出版与时俱进的《中国概况》等教材。此外,学校要为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搭建活动平台,提供经费支持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全过程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作,高校党委要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从政策、师资培养、学生骨干培养、经费保障等全方位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推动世界认同与理解。 第二,重视课堂教育,推动价值观教育进课堂 课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价值观的课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视课堂的内容建设。《中国概况》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堂。《中国概况》教材虽然厚古薄今现象明显,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等内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古代历史、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诠释,导入其对中国人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针对《中国概况》教材普遍缺少对当代中国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及时融入与时俱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到底走了一条什么道路,当前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与治国方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持续不断的改善,中国科技的最新发展等,自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其中。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着力开发“德育课程”。比如,专业课教师可以精心设置其专业导论课,引入中国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融入支撑中国科研人员刻苦奋战的爱国与敬业精神等,使来华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精神源泉,无形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是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纪律。通过既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式,又鼓励以学生为主导的辩论法、自由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既设置严格的课堂出勤纪律,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原因给予合理批假的课堂纪律等多维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挖掘隐性课堂的独特优势 学生社团因其兴趣性、资源性、自主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为此,要加强社团建设,鼓励中外学生创建一批国际化的社团组织,积极鼓励已有社团吸纳留学生加入。中外学生在“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沟通、交流、协作、碰撞,努力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比如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致力于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开展“1+1”语言伙伴计划,通过诚信与友善的交往,建立稳定的中外友谊;成立留学生志愿组织,深入社区服务,培养留学生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与爱心意识;成立留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其次,要加强社团的思想引领。高校党委、团委等相关部门以及社团指导教师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规范社团学生的基本道德,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践行,更好地加强社团的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帮助学生完善社团制度,使社团活动在寓教于乐中隐含思想内涵,促进社团的健康优质发展。此外,团委和社团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选拔和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社会责任感强、善于实践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中国学生或亲华、友华的来华留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或骨干。 第四,丰富传播形式,全方位感知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情感认同。校园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红色经典音乐欣赏、民族舞蹈鉴赏等文化讲座或系列课程,让留学生在艺术享受中体会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开展“最美留学生”“身边的榜样”评选,让留学生感知身边的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展爱岗敬业的模范教师、校园内各类先进工作典型的宣传,邀请优秀企业管理人员讲座,让留学生感受敬业乐业的精神价值;通过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诚信主题讨论活动或诚信主题知识竞赛,让留学生感受诚信教育,提高实践诚信的自觉性。同时,第二课堂更要积极走出校园,挖掘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在推进来华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传播中的承载作用。深入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留学生参观当地的中药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以及各类名人故居,让来华留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组织留学生深入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制造、金融、通讯、油田等行业或企业,感受现代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城市社区、农村等,感受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触摸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脉搏。通过社会实践,来华留学生来谈体会,谈认识,谈感受,切实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的了解认知,增强过程体验,增强留学生的情感认同,加强留学生与中国人民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留学生感知中国、融入中国、热爱中国,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推动者和和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