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政务公开的制度机制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指出,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项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党的中央全会多次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务公开作出部署。新形势下,政务公开已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但是,政务公开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公开的主体缺乏主动性,公开的内容时常流于形式,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缺乏认知,对政务公开的监督较弱,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等等。对此,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从制度体系、考核监督、工作机制、机构队伍等方面确立了政务公开新的工作格局。今后一段时间,应贯彻落实《实施细则》,通过创新制度、健全机制,明确公开内容,划定考核红线,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政务公开。 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指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键一环,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就是在农业的供给侧,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重要举措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生产体系聚焦于产品及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基础。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企业年金改革要扩大参与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扩大参与率将成为下一阶段企业年金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企业年金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参与率太低,覆盖范围太狭小。参与率过小,企业年金在整个养老保障架构中、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然无足轻重,构建“多层次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一句空话。全球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社保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深化年金制度改革,一是扩大年金参与率;二是建立“自动加入”机制;三是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四是建立“合格默认投资工具”(QDIA);五是扩大投资范围和产品品种;六是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七是完善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体系和管理体制;八是完善职业年金的委托代理和治理结构;九是职业年金账户管理费用高昂,可考虑建立云平台作为其替代性办法;十是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虚账”管理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继续建议尽量做实账户,并测算出做实账户的财政负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