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 |
编者按 2016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接连不断。近期《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从今年我国理论学术界关注的诸多热点中,选取若干方面作了梳理和概述,借以管窥当今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发展变化之一貌。现摘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发展行稳致远: “十三五”规划蓝图付诸实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者认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时期,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十三五”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中国,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和影响愈发凸显,“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左右世界经济能否复苏向前。 学者认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本特征,揭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互促共进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作为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新理念,既是对我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应对人类发展全球性困境的“中国智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明确提出文化自信: 高规格座谈会清晰展现文化强国的中国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高规格座谈会,继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后,于2016年上半年又主持召开了三次高规格座谈会,分别是: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高规格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这些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座谈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当今时代中国思想理论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逻辑,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比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来阐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所提出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任务,对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誓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新的伟大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誓。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党和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赋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是从哪里来的,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出发;我们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如何不忘初心,干了什么,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党如何坚持不忘初心,还要干什么,要到何处去。可以说,这八个字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又是这次讲话的灵魂,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优化政治生态: 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 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学者指出,六中全会就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全面要求,并作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准则》和《条例》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新形势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制度安排。 学者认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应突出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点,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以制度治党为保障,以从严治吏为重点,以党的作风建设为主题,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以严明纪律为治本之策,以抓基层为固本之举,以反腐倡廉为关键,使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六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对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符合我国宪法精神和原则,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是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可以预见,一个在党的领导下,以党的纪检和国家监察为主导,以相关执法、司法机关为配合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格局必将形成。 G20峰会: 中国理念助力世界经济发展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简称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会议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达成《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30项协议。 学者认为,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是G20的主要命题。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去全球化浪潮迭起、成员国经济分化明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的大背景下,G20峰会能开出什么样的“药方”,既考验着G20的功能和发展前景,也考验着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力。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此次G20峰会达成的若干协议,从三个维度对此作出了回答:第一次将G20的短期议程延伸到了长期议程和深层治理层面,为G20平台创新奠定了基础;立章建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顶层设计;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宣示了中国外交和经济理念。 实行“三权分置”: 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拉开帷幕 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正式提出:中国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预示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拉开帷幕。 学者认为,“三权分置”的根本是落实集体所有权,基础是稳定农户承包权,通过开展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三权分置”的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要鼓励探索创新,尊重农民选择,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重大制度创新,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形成创新发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增进农民财产权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加速形成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新格局 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次大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 学者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导航仪,指明了新方向。其一,平等尊重是基本要求。其二,创新发展是关键内容。其三,开放共享是应有之义。其四,安全有序是根本支撑。网络空间“四项目标”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标志着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欧美上演“反转剧”: “反全球化”思潮蔓延,暴露西式民主的弊端 进入2016年,西方政治舞台上演了一系列“反转剧”:6月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出炉,选择退出欧盟;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12月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社会这些政治事件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也深刻反映了21世纪世界政治的新趋势。 学者指出,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加剧各国内部利益结构的不平衡性,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造成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更加困难,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有增无减。这致使后者把目前西方出现的各种弊端归咎于外部竞争,把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直接归咎于外来移民。由此在西方引发反全球化、反区域一体化,以及新纳粹主义、新种族主义和新国家主义等极端思潮蔓延。这些事件暴露了西式民主的弊端。西方民主已经沦为一种民主形式掩盖下的金权政治、“财团政治”“寡头政治”,资本自由和大众平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的矛盾愈发尖锐。 执笔:谭一鸣、马君俊、李庆英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