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儿 “盛一瓶:春夜十一时,雨中柚花的香。” “再盛一瓶:夏日清晨八时,田野上空的稻花香。” “又盛一瓶:秋夜晨间,井下五尺,泉水香。” “还盛一瓶:冬日黄昏,蜡梅枝上,雪花香。” 这是周华诚新作《草木滋味》代后记《故乡的香》摘要。作者将近几年游走各地时写下的有关植物和美食的随笔编辑成五辑,分别题为“草木生”“南方书”“流浪帖”“烟火集”和“灶下语”。行文闲散中见哲理,冷静中现诙谐,看似散淡却又颇具深意。阅读中,时而忍俊不禁甚至垂涎欲滴,时而又一读再读,忍不住去咀嚼其中的深意。 生活随笔写得好的作家,他们的性格通常特别敏感细腻,他们的注意力经常会集中到日常生活中极其细微的地方。借周华诚的笔,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常见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木槿、紫云英、桑、阿拉伯婆婆纳、油墩子、油条、雪媚娘,还有泥鳅、青蛳、溪鱼等。这些细小的东西被作家赋予灵性,挖掘其不被人们知晓的那些细枝末节,并且以轻松诙谐的笔法引领,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生活之美,感受故乡情韵。“我们每天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多么向往寂静。然最大的寂静,应该包括———虫鸣,水流,鸟语,花开;以及———树叶坠落划开空气,坚果坠落震动山谷,空山人语响,远寺钟声慢;还应该包括———炊烟直上,雾渐起,蝴蝶闪动翅膀,小鹿蹑脚走。太阳下山,狐狸精在树叶间徘徊……”作者这样写道。对生命对生活的无限期许,对故乡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不正是作者写作这些文字的缘起? 我拿到此书时,书还未在市场上架,快递过来的是特别定制版的毛边书,上面有周华诚老师手签的“风吹水流草在长”字样。这是继《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之后,我入手的他的第二本毛边书。《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是“父亲的水稻田”这个实验的图文记录,作者以众筹的方式组织一批经年累月生活在快节奏城市中的人,亲身参与水稻种植的实验。在那本书中,他将对故乡的爱、对农耕文明和自然传承的敬畏以及对农村、对土地的深层关注,用记录实验的方式呈现。而《草木滋味》中,既有对这种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又拓展了“故乡”的概念,他的“故乡”涵盖了足力所到之处:父亲和他的水稻田所在的五联村、余杭、杭州、浙西山区、南方……总而言之,所有的“乡下”都是他的故乡。 他用很具辨识度的文字,记录所见所感。说起文字的辨识度,应该再摘录几句。《我是开豆腐店的》这样写道:“豆腐皮,薄如蝉翼,于水面上生成。早上吃粥,粥面上会凝成一层皮,柔韧精巧,是为粥皮。喝豆浆———我用五笔打字,想打豆浆,跳出来速效、融资、豆浆三种备选。这是当下时代的缩影,要的是速效,要的是融资。融资更要讲速效。相比之下,豆浆就可有可无了……”啰里啰唆发散了很多,才又回到主题,“豆浆放凉了,浆面上也会凝成一层皮,柔韧,精巧。是为豆腐皮……”这种文字风格,贴合“随笔”之“随”,随性。 他的阅读口味也确实难以捉摸,从《鸭头丸帖》到时尚歌手、经典老歌,从古罗马人写的《论农业》、北魏人写的《齐民要术》到梁实秋的《煎馄饨》,甚至是《嘉定县续志》之类相对冷僻的文字资料也不放过。因此,读《草木滋味》,在享受文字本身之余,还能时不时收获惊喜,长知识的惊喜:哦,原来我们春夏之交摘的野果“个个红”,学名叫“树莓”,还叫“覆盆子”,还叫“果公泡”……作者在书中还会不时掉一些书袋,让人防不胜防———“后来我读到梭罗的《野果》,他也写到树莓。常年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对树莓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我看来,树莓可以归于最朴实、最单纯也最宝贵的一类野果。” 这真是一本能长知识的书,但最令人喜欢的,还是作者对美食的描摹。不但能够让你回忆起那些久违的美食,还能通过文字对那些不曾谋面的美食进行意念上的品味。这些美食是特别接地气的家常物事:生煎包子羊杂碎、苦笋苦瓜桑果梨……只不过周华诚写出了平常物的不平常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