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更大担当体现“自身硬”

  罗浩声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防“灯下黑”》《以担当诠释忠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于1月3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朱明国、金道铭、魏健等10余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中纪委此次推出的专题片,与以往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镜头对准了自身,主动曝“家丑”。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反面典型,以案说法。公开“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的雷霆举措,有力地回应了“谁来监督纪委”的社会之问。这种勇气和决心,我们不能不为之振奋,不能不为之叫好。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如果纪检干部自身在廉洁方面不“硬”,那肯定是打不出党风廉洁建设好“铁”的。朱明国、金道铭之流,在位之时,一面在台上大讲反腐,一面又在台下搞腐败,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沦为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贪官污吏。企业老板拿不到项目,底下干部想要得到某顶“乌纱帽”,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打个电话,暗示一下,就轻轻松松地把事情“搞定”了,能量大得惊人。纪检监察系统里“潜伏”了这样的干部,对党风廉洁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中央反复强调纪检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当然,纪检干部的“自身硬”,也不能局限于“自身清”。1月4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披露了一组数据:去年一年,全国范围因违反八项规定受到处理的党员干部达57723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就有6000多人。光是去年12月,就有105名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受处理。这组数据表明,当前反腐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究竟还有多少“老虎”“苍蝇”隐藏在角角落落,没人能够说得清楚。鉴于此,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在自身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基础上,还要拿出更“硬”的姿态、更“硬”的作风、更“硬”的作为,以更“硬”的肩膀,扛起正风肃纪的重任。只有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一步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办力度,“横扫老虎苍蝇”,才能形成更强有力的威慑。

  谈到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人民日报》提到的一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时下,有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愿当、不敢当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在约谈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干部时,开场白便“直抒胸臆”:“兄弟,对不住了,让我找你谈话是领导的意思”。还有的则说:“约谈你,是上级纪委的安排,请多理解。”这种以“领导”为托词、搬“上级”当“救兵”的做法,明显是正气、底气不足的表现,也背离了“自身硬”的要求。“临阵退缩”一旦成风,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又如何落到实处?

  我们还要看到,伴随反腐大业的推进,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腐败问题,呈现了手段智能化、形式隐秘化、收益虚拟化等特征。比如,有些地方的吃吃喝喝问题,已从酒店、单位食堂转入了更为隐蔽的私人会所;以现金支付为载体的利益输送,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手段实现;过去那种“权钱两清”的现值交易,也有向权力即时支付、回报未来领取的期值交易转变的动向。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纪检监察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与时俱进、苦练真功,拿出更“硬”的看家本领。

  面对公众对纪检监察系统“清理门户”的鼓与呼,面对接下来仍然十分艰巨的从严治党任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有必要冷静、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以更宽的视野来认识“自身硬”,以更大的担当来体现“自身硬”?眼下,有个比较好的消息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试点操作层面。去年11月初,中央部署在包括浙江在内的三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这种全新的顶层设计和探索,必然有利于从体制机制建设上,进一步夯实纪检系统“自身硬”的基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