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勇祖轩)“年底实现全线通车,不可能!”去年夏天,当有着近20年一线施工经验的叶琪第一次来到中山路江东段113医院至箕漕街段,这里刚刚完成拆迁,一片忙乱。叶琪清楚,在交通保畅的前提下,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该路段管线迁改、沥青铺设、市政配套、立面改造等一系列任务,绝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4个月过去了,不仅这块“硬骨头”被啃了下来,“多向交错、多线并进、多点同推”管线迁改和施工工序“零缝隙”等市政建设领域的“宁波首次”也在此过程中诞生,为整条中山路赶在新年钟声敲响前全线贯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在关键时刻,我们的党员干部拿出了‘四铁’干部的精气神,顶住了压力,挑起了担子,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给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说起中山路,宁波人魂牵梦萦,它不仅是宁波中心城区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也曾是老宁波记忆里商贸繁华的“浙东第一街”。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山路略显“疲态”,不仅地下管网的“里子”问题重重,就连曾经光鲜的“面子”经过年复一年的修修补补,也成了备受诟病的“拉链路”。 如何突破施工过程中的“拦路虎”?如何疏通甬城市民的“心里堵”?如何让中山路成为宁波城市品质的标杆?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宁波的全体党员干部用汗水和付出一一解答,需要每一个参与项目的部门发挥协作精神形成合力,需要一支担当干事本领过硬、奋发干事实绩过硬、为民干事责任过硬的“宁波铁军”。 头一个挡在综合整治项目面前的,是由电力、通信、燃气、自来水等管线交织而成的“一团乱麻”。按照未来宁波城市发展15年的承载标准去规划施工,就必须对现有5.19万米长的管线进行梳理和扩容。“一条一条管线解出来,一个一个部门去对接,一个一个社区去沟通,光管网改造就占了至少60%的工作量。”项目部工作人员刘晓亮说。 整整两年时间,刘晓亮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中山路沿线的社区和店铺,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第一次,第二次,被不了解情况的业主指着鼻子“骂”出来;第三次,第四次,继续带着笑容上门解释沟通,让他们的合理诉求体现在施工细节中。“‘白加黑’‘五加二’,这些都是‘新常态’。数不清走了多少个社区,访了多少户人家。” 上面是铁丝网下面是塑料遮蔽的“通透式”围挡,就这样被“发明”出来,让商家的招牌能够亮出来,增加了人气;工程计划精确到小时,24小时不间断无缝施工的机制,也是这样被“创造”出来,尽可能缩短工期,减少了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聚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文明施工、科技进度的“立功竞赛”,也是这样被“激发”出来,引领广大职工比学赶超…… “我们是中山路上的‘铁钻头’,碰到再坚硬的混凝土,也能突破克服,也能破难担当!”采访中,这群来自中山路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的建设者,笑着说出这样一番感慨。在未来的一年,他们还将继续奋战在这条宁波的“中轴线”上,为品质宁波的“软件提升”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