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我既是公共自行车的“铁杆粉丝”,也是共享单车Hellobike和摩拜单车的积极用户,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都骑过。我觉得,它们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既是竞争关系,更是互补关系,称得上“好哥俩”。 办了市民卡,租用公共自行车是不收费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政府投资的,也就是说是市民埋单的,不收费或低收费是应该的。而政府投资,目的就在于满足民生需求。以往,个人买自行车,很容易被偷。由于统一标识和管理等原因,公共自行车失窃现象大大减少。有了公共自行车,好多市民就没必要自己买自行车了。这些年,汽车越来越多,“出行难”和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投放公共自行车,鼓励大家“绿色出行”,也是责任所在。 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宁波目前已有3万辆),还会出现共享单车,原因在于,共享单车虽然要收费(每半小时1元),但它正好弥补了公共自行车的不足。正如昨天“时评”版所刊发的吴雨的文章《共享单车风靡,城市管理该如何应对》中所言,共享单车款式时尚,不用固定的停车桩,手机软件一开,附近哪里有车一清二楚,扫描开锁、落锁结费,用车还车更为方便。而公共自行车,由于网点少,想借时借不到,要还时还不了,常常只能骑到“附近”而不是“目的地”。 看到有的城市的管理部门“没收”共享单车,看到有公共自行车管理员摔砸共享单车,我就想,共享单车的出现,确实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但大家对它的欢迎也说明,应该善待这一新生事物。要善待它,认清它和公共自行车的关系极为重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公共自行车不可能也不应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毕竟公共财政是有限的,政府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公共自行车的功能,主要是“保基本”“兜底”,对于一些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则应交由市场去实现、去满足。像Hellobike和摩拜单车的出现,不光提供公共自行车没有的功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会在竞争中倒逼公共自行车提高服务质量。 有人可能会说,政府为啥就不能也投放些共享单车,不收费或少收费呢?理论上讲,当然可以。但一则,且不说“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管理成本不小,光论价格,就是公共自行车的好几倍,政府财政要干的事很多,不能只算一头账。再则,政府最应该提供的是基本保障,没必要与市场主体“争利”,政府和市场应该分工合作,做好各自该做或擅长的事。还有,政府保障一旦实施,只能不断做“加法”,而不宜做“减法”。换个说法就是,政府保障应该量力而行,而不是过分超前或拔苗助长。 这样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比如,医疗保障问题,中国人多底子薄,目前政府的主张是“全覆盖、低水平”。如果有人(事实上有不少人)需要高端医疗,那就应该自己多掏钱,让市场来满足,而不是由政府掏钱在公立医院造些“VIP病房”“高档病房”,让一些人享受高保障而另一些人无保障或低保障。再如,住房问题,政府的责任在于提供基本保障性住房,有人想住更大的房子、别墅,那就应该让房产商去造,而不应该要求政府提供。前几年,一些地方造了不少豪华公厕,简直可以跟星级酒店的套房相媲美,遭受舆论质疑和批评后,主管部门还振振有词。如果政府的钱真得多到可以修造豪华公厕了,让全民共享也无妨,问题是,这些地方公厕数量严重不足,有的也多是脏乱差。 说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应是“好哥俩”,是想说,该政府做的事、要提供的保障,政府就一定要做好;市场能做的事、更拿手的事,政府就应该放手,并提供条件、创造环境,鼓励和支持市场去做。对于共享单车,政府部门该做的就是,像对待公共自行车一样,支持它、帮助它、完善它,让它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至于共享单车多了,公共自行车会不会败下阵来,或者市民不再需要它,我想短期内应该不会。因为人们收入的差异化和需求的多样化,不可能一时间改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当是“消费升级”了,则另当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