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横河的这个小村,凭啥能登上央视一套

千年孙家境 绵延“传家宝”

  孙家境宗祠大厅(项一嵚 胡斌 摄)
  迎新春送春联
  端午包粽子送慰问
  重阳集体祝寿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胡可人 胡 斌  

  临近春节,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的老祠堂又将迎来好一番热闹。谢年祭祖、写春联、祈新愿……“到时候肯定又要来700多号人,整个祠堂都快装不下了呢!”老支书孙国乾自豪地说,近些年,孙氏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名声越来越大,这座祠堂也成了村里人的活动中心。

  

  “横河孙家境,官帽八百顶。”走在村里,经常听到这句话。这个村子因后唐时代迁居于此的孙氏宗族而得名。千年以来,孙氏逐渐从耕读传家的寒门小族发展成世代簪缨的姚江望族,历朝文武杂职多达609人。至明代中晚期,孙氏族人不但居官多、官阶高,且为官清廉,素有“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之说。

  来到三进七开间的孙家境祠堂,不仅能看到历代清官孝子的事迹,还能通过石碑欣赏孙氏族人的传世诗文。“这里有七八成村民姓孙,听说要翻修祠堂,主动掏腰包的人很多。”这里的大学生村干部胡斌介绍,这座重建于清代的老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启动翻修工作时,村民累计自发捐款约300万元。

  路遥不忘归根情,老祖宗留下的祠堂一定要保护好,这是很多孙氏后人的口头禅。胡斌还记得,定居河北的书法家孙旭明接到电话时,一口答应了誊写先祖诗文的请求,“我也是孙家后人,能为祠堂添块石碑,觉得很自豪。”

  传家宝,既要护好也要用好。如今的孙家境祠堂也是村里的文化礼堂,这里月月有盛事,是村里的“心脏”。元宵舞龙、端午裹粽、重阳贺寿等传统文化庆典不仅广受本村村民热捧,也吸引了余姚、上虞等周边地区的孙氏后人。“事国以忠直,事长以孝悌,事友以贞信,事政以勤廉”的优良家风,更是为这座祠堂增光添彩,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理想场所。这座祠堂目前已接待参观学习者6000余人次,举办慈孝文化讲堂12次。去年,这里被宁波市纪委列为宁波市家风教育点,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宁波市廉政教育基地。今年,横河镇还计划投入约300万元,将这里打造成慈溪南部沿山文化旅游精品线上的重要景点。

  传世的不仅有家庙,还有厚厚的家谱和家训。“入为孝子,出为忠臣”,厚厚的《孙氏家训》可以凝结为这简单的8个字。在没有帝王将相的当代,各行各业的孙氏后人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践行着流传千年的家训。“村里一直有不少孝子,邻里关系也很和睦。我们几个为族里做点事,也是尽孝道。”孙乾生是村里的退休教师,他带着十来位村民“义工”东奔西走、埋头卷牍,花费时间近7年,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孙氏家谱》的第7次续修。

  历经7次续修,这套滥觞于明代的家谱至今已扩展至厚厚的32卷。近有舟山、绍兴,远至山东、河北,近年来,这套家谱为数百名归乡寻根的孙氏后人找到了自己的“血缘坐标”和“道德坐标”。

  去年9月,企业家孙慧君带着清乾隆年间的《孙氏家谱》登上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栏目,在场专家高度肯定了这套家谱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忠孝传家,这句话在当代并不过时,这样的家风正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因素之一。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职业道德,这就是做国民的忠臣。孝敬自己的父母,进一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社会的大爱。”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