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上个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深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最多跑一次”倒逼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这两天在杭州召开的省两会上,“最多跑一次”成了一大热词。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形成“一次办结”机制、“一次到位”机制和“零上门”机制等,逐步实现全覆盖(据1月17日《浙江日报》)。 提出“最多跑一次”,说明企业和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要跑的趟数还是太多,要办成件事情还是太折腾。好多时候,企业、老百姓出门办事,不是“最多跑一次”就能办成,而是跑好多趟还不一定办得成。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审批部门多、审批事项多、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间多,去办事的人就算有三头六臂飞毛腿,也不可能一次办成;再比如,政务信息不够公开,企业和老百姓不知道办事流程、不了解办事要求,问又问不清、查又查不到,只好一次次上门,奔了东家跑西家,送了这份材料再补那份材料;又比如,正因为要去的部门太多、要交的材料太多、要盖的章太多,排长队就是常见的情景,而且不只是一个地方要排队;还比如,说是好多政府部门的服务项目交由中介机构办理了,但因为“只此一家”,有些中介服务机构变成了“二政府”,办事照样收费高、耗时长…… 好多事情、好多审批,为啥不能“最多跑一次”就办好?上面说的那些,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职能转变或者说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在路上”。一是理念转变“还在路上”。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是人民的服务员和公仆,是“店小二”,而不是官老爷,最大责任是服务好企业和老百姓,服务得好是本分,服务不好就是失职。而且,服务得好不好、到不到位,不能自己说了算,要由企业和老百姓说了算。理念决定作风,理念不到位,作风好不了。管理就是服务,审批也是服务,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那让企业、老百姓办事时少跑腿、不折腾,少等待、不受气,就是应该的、必须的。 二是利益革除“还在路上”。一些审批项目、审批环节弊端重重,有的甚至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拦路虎”,成了提振实体经济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成了中央惠民政策落地的“肠梗阻”,早已毫无存在的必要。但这些项目和环节就是砍不掉,盖因为行政审批权限相对集中,权力边界又不清晰,造就了一批官气深重的“既得利益者”。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权力的“自我革命”,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办———因为公章里边有油水,砍项目、砍环节,就是砍一些部门和人员的利益;政简了、权放了,一些部门和人员就没了高高在上的感觉,没了雁过拔毛的便利,没了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而吃卡拿要的条件。 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越过越好,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以便捷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生活方式的兴起,更是强化了许多人的这种认知和诉求———去政府部门办个证、办件事,为啥还要跑了一趟又一趟、等了一天又一天?对于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审办证件耗费的时间越长,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分散精力,错失市场机遇、丧失创新动力。对于政府而言,现在,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不能“闯关成功”,能不能“先行一步”,与我们能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服务环境密切相关。 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让企业和老百姓办事时“最多跑一次”,目的就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尽快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这确实需要底气和勇气,也是必念的真经。乐见这样的承诺,也盼着各级政府部门能把这部真经念好,真正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老百姓办事的负担,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进一步增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