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那些每日每时都能从互联网上接受大量崭新信息的网民,在没有边界限制的网络空间中表达着快速转变的社会预期,以敏感的心理反应调整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和预期要求;而那些对互联网还有陌生感或疏离感的社会成员,往往对互联网相关的社会现象产生担忧或怀疑,他们恪守眼见为实的观念,容易把那些依据网络经验形成的观念和采取的行动,视为虚幻的、不可靠的。相较而言,那些不仅能进入网上空间开展信息交流,而且还能把网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同互联网行为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互联网+”的人们,形成了上可入网、下可落地的“互联网+”经验。这种“互联网+”经验,不仅处于网上缺场空间和网下在场空间的中间地带,而且还同时进入了两种空间,起到把两种空间有效联系起来的中介作用。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形成的社会预期,既具有网络空间的时代性,又具有地方空间的实在性,还具有网上与网下、快速流动与相对静止、不确定的风险与相对确定的稳定等多维度相统一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