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政网红”不能只追求“红”

  陈志强           

  

  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国内部分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已经展开了有益尝试,并取得积极成效。日前出现的思政课网络红人(以下简称“思政网红”)现象,就是一个有益尝试。这些“思政网红”大都是年轻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有个人魅力,有拿手绝活,而且不照本宣科,深受学生欢迎。

  大致来看,“思政网红”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树立了新形象、创新了新手段。但“思政网红”现象,也受制于“网红”本身的一些弱点,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尽管“思政网红”不是纯商业行为,但其演进方式和“网红”一样,都是通过新媒体推送获得眼球效应和轰动效果。在此路径上,怎么来保证“思政网红”不因过度包装而出现“重娱乐”“轻思想”的庸俗化倾向呢?“思政网红”的出现,难道也意味着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拼颜值”吗?如果思政课教师把精力用在包装上,谁又能保证思政课不会日渐成为一个娱乐休闲活动呢?

  新媒体是一个大卖场,各种处事准则、生活哲理、道德规则及信仰杂处。“网红”或许可以靠刷脸卖萌出彩,但身处其中的“思政网红”则不能同样沦为作秀。因为思政课不是娱乐场,更不是名利场,来不得浮躁,更容不得轻狂。思政课可以没有“网红”,但不能没有学科意识和目标导向。

  思政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政课教学改革除了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外,还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意识和规律特质。这在互联网+时代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当社会上有很多服务和商品的时候,新媒体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支付宝、打车软件的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但与社会上的“场域”不同,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承担着特定的立德功能和树人使命。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来提升到课率和抬头率,或者为了省事而将过于偏狭的专业知识甚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用来授课,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偏离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偏离教书育人规律,偏离学生成长规律。

  应该牢记,“网红”只是形式,内容才是基石。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任何内容都需要适合的形式来包装,任何形式都必须依托丰富的内容来充实。空洞或低劣的内容,形式再好也不会引人入胜;反之,再好的内容,没有合适的形式表现,也会影响内容的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边界,又要寻求服务于内容建设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思政网红”无可厚非,但不能是趣味有余而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不足,否则就会“好经”念歪,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事实上,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不能取代内容,更不能过于偏离内容,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这方面,有关宣传也不能只顾及可读性、轰动效应和特殊需要,而忽视内容的科学性。

  总的来看,思政课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便更有效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坚持改进中加强,在坚持思政课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的前提下,注重慕课、微电影、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或许比打造“思政网红”,更值得关注和重视。

  (作者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