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文教育与诗性智慧的回归

———评《诗意语文论》

  黄露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是充满诗性的文化,中国语文有着天然的诗意的土壤,但现实却成为“祛魅”的存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语文似乎成为一门应考试的“技艺之学”。如何让语文回归诗意?宁波大学冯铁山教授最近推出的学术专著《诗意语文论》,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语文教育回归诗意探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冯教授对诗意语文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也是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言语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创造性地利用言语符号进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其自我关系言意互转的听说读写,从而塑造理想自我的活动。言语实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在这对话中,学生能够真实而典雅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体味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使得自身的语言表达更加多元化。言语实践可以是教师口头一句话的引导,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仿写、扩写、续写等实践训练。冯教授认为,诗性智慧是一种重视图景性的思维方式,强调借助图景的“象”进行思维活动。语文教育是“慢慢走,欣赏风景”的旅程,是让学生去相遇未曾遇见的自己。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这种图景性的诗性智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只能通过他们所熟知的实物或场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学会运用图景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看见生活的慢镜头,从而诗意地去认识、理解世界。

  在诗意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启迪学生的诗性智慧呢?冯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一,培养学生全纳世界的“心境”,是指学生要拥有一种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开放、虚静、全身心沉浸的心态。其二,掌握诗意的观世法,是指采取一种物化与人化的手法使自然拟人化或人物自然化。其三,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立体化思维的建立,一方面是图景的展开、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图景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去佐证每条理论。

  作者认为诗意语文的教学过程是“教路、学路、文路”三路合一的过程。教路是教师教学遵循诗意语文思维规律进行教学的过程,重点在于动之以诗情、晓之以诗理、启之以诗思、导之以诗行;学路是学生学习语文“思考接受、活动探究、生态体验与合作交流”的基本过程;文路是文本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诗意语文“三路合一”的教学基本流程是:引入诗意点、揭示诗意点、延伸诗意点、圆融诗意点、反思诗意点。这种教学流程以“诗意点”为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诗意点”,从而能紧扣“诗意点”进行教学。什么是“诗意点”?“诗意点”就是文本内容言说什么,文本形式怎样言说,作者为什么言说以及学生如何言说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它是“知、情、意”与“真、善、美”的巧妙结合。挖掘诗意点需要从文本、作者、学生三个方面着手。

  《诗意语文论》是以诗意的笔调写出的一本理论著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