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意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能廓清迷局,看清时势方向,从而制定战略战术,在全局中掌握主动。《三国志·吴书》中的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敦厚的长者,是两个“大咖”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配角,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见识,很多时候甚至表现很窝囊。但在《三国志·吴书》中,作者陈寿将鲁肃与周瑜、吕蒙并列作传,所占篇幅与周瑜一样多,其中多处记载了他对局势的分析研判,极具洞察力,充分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鲁肃从小没了父亲,由祖母抚养长大,虽然积累了很多财富,却不是个守财奴。他明白,生逢乱世,再多的家产也保不住。于是卖掉田宅,大散家财,赈济穷困,得到四邻八方的拥护和爱戴。周瑜担任县长的时候,经过他家,向他借粮。鲁肃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家里的存粮装满了两个粮仓,他将其中的一半资助周瑜,让周瑜刮目相看。袁术听说了他的名声,也想拉拢他,封官许愿。虽然袁氏当时四世三公,人多地广,声名显赫,但鲁肃料定袁术难成大事,便携老扶弱,带着上百人投奔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周瑜。后来袁术迅速败亡,周瑜很快做大,验证了鲁肃的决定多么明智。 经周瑜推荐,鲁肃得到孙权接见。第一次谈话,鲁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策略。孙权当时的想法是当“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岌岌可危的汉室王朝,做个霸主。但鲁肃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东汉王朝气数已尽,不可复兴,北方的曹操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消灭,所以必须立足江东,站稳脚跟,开疆拓土,最后问鼎天下。也就是说,孙权只打算在旧框框里打转,对旧体制修修补补,而鲁肃却是全新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要建立孙家新王朝。这对孙权及其跟随者来说,如同打鸡血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孙权听了鲁肃的分析,当时就惭愧地说:“今尽力一方,翼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荆州刘表死后,鲁肃敏锐地发现战略机遇。他对孙权说,荆楚之地,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帝王之资。现在荆州群龙无首,如果他们上下齐心,则要安抚,并与他们结盟;如果他们发生内讧,上下离心,那就要趁机加以吞并。与此同时,鲁肃自请以吊丧劳军为名,到荆州打探情况。可惜的是,鲁肃倍道兼程,刚走到夏口,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 虽然吞并荆楚的希望破灭了,但鲁肃是个跌倒了还要抓把沙子的人。他看到刘备慌不择路,准备南逃,于是临机应变,主动会见刘备,力劝他与东吴联盟。刘备欣然答应,并派诸葛亮到东吴拜见孙权。鲁肃的这一举措,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影响了之后约百年历史。 刘琮降曹后,曹操厉兵秣马,苦练三军,准备过江伐吴。东吴文武,大多劝孙权降曹。鲁肃告诉孙权,其他人投降曹操,可以保住自己的名位,但“将军降曹,欲安所归?”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孙权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火烧赤壁以后,刘备请求孙权借荆州立足,大多数人反对,唯有鲁肃劝孙权借地给刘备。这是鲁肃一直倡导的孙刘联盟战略战术的贯彻落实,这一招到底有多厉害?看看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反应就知道。《三国志·吴书》记载:曹操“方作书,落笔于地。”刘备以荆州为根基,扫平川蜀,吞并汉中,成为东吴掣肘曹操的重要力量。 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将兵拒敌,认为他“智略足任”。鲁肃果然不负众望,刚接替周瑜时,周瑜留给他4000多兵马,过了没多久,士众增加到一万多人。 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参加他的葬礼。后来,孙权称帝,在登坛祭拜天地时,想起了鲁肃,便对公卿大臣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意思是说,鲁肃曾经说过他会称帝,他真可称得上是明晓事物发展趋势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