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殷 想不到人到中年,还会有多愁善感的时候。 早晨的上班路上,我喜欢开车时听甬江之声101.1的林琳说。不是因为她的声音甜美、普通话标准,而是她的人文情怀。今天她说的新闻是一个打工的男子,骑摩托车、带着孩子,长途奔驰几百公里回老家过年。很多评论说这样回家对孩子来说太不安全了,也是不合法的。闻之,觉得很多人都没有在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经历,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林琳善解人意,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她说亲情可贵,家在呼唤,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没有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过年了一起回家,有啥错?对于打工者来说,春节期间票太难买了。火车票买不到(票一开卖就被抢光,大网络公司也参与抢票,这和黄牛党有何区别?),买不起飞机票,有的农村即便下了飞机还有很长的路,又没有私家车,他们除了骑摩托车回家,还有啥法子? 我深深记得大一放寒假时,跟随师兄师姐们从青岛回宁波时的情景。到上海时都还好,因为提前订了学生票,有座位。硬座虽然累,打打牌、聊聊天、打打盹,时间过得也很快。在上海西站转车时,等了好几个小时,签证后上了一辆慢车。拿着沉重的行李,在拥挤的人流中上了车,我整个人都蒙了,像是掉了魂一样。没有座位,终于有了一个空隙站定后,一个师兄见我有点异常,问我咋了。了解情况后,他说初次在春运时挤火车,不适应是正常的。确实,后来几年里,遇到过更拥挤的时候,都承受下来了。有一次连厕所里都站满了人,后来实在是憋不住尿了,停车时从车窗里跳出去,放完库存后再从窗口爬进来,因为火车上挤得根本就下不了车!这就是春运。 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也算是一个打工仔。曾经走南闯北,最北去了天津,最南到过海南,不管有钱没钱,反正都要回家过年。只有2000年那年,没挣到钱,买不起两个人的飞机票,春节就待在海口,没有回家过年,很是凄惨。第二年快到春节时,让女友坐飞机回宁波,我自己坐长途车到广州。其间坐船渡过琼州海峡、沿着国道到了广州火车站,幸亏在海口提前买了火车票,有惊无险地回到宁波过年。痛定思痛,不再外出,考进了如今的单位,从此回家过年就顺顺当当了。 我一边开车,一边继续听林琳 “碎碎念”:这位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受冻,给孩子裹了好几层,把他绑着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孩子。孩子在父亲的怀里,微笑着看着外面……可能是这句话戳到了我的泪点———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不禁想起初中时跟随父亲去无锡的那次旅游。其实不能算旅游,他那时不再当村里的书记,而是在一家篷布厂上班,到无锡是出公差,我刚好放暑假,他就给我多买张火车票,一起去了。到达无锡火车站是半夜两点多,舍不得住旅馆,就在火车站过夜了———在磨石子地面上铺几张报纸,就地躺下就睡了。早晨醒来后,发现父亲的凉皮鞋被人给偷了,他懊悔不已,怪自己睡得太熟,要是把鞋子垫在脑后就好了。他就这样光着脚,先带我在早餐店里吃早饭。商店还没开门,他赤着脚走了很长的路。我那时已经懂事了,觉得路人都在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们,觉得很丢人。但父亲浑然不觉,仿佛赤脚走在家乡的道路、自家的田地上。走了很久,才在一家刚开门的商店里买了一双廉价的凉鞋。公事办完后,父亲带我去了锡山公园,他身上带的钱不多,但还是买了我看上的惠山泥人———在他眼里是华而不实的玩意。 在孩子的心中,在意的不是旅途中运输工具的豪华与否,而是和父母在一起旅行的全过程———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在一起。和父亲骑着摩托车,在父亲温暖的怀里一起回家,也许会是这个孩子一辈子最美好的记忆。哪个父亲不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但生活很无奈,有时经济会不允许。但只要一家人紧紧守在一起,这就是担当,这就是一个好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