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新年伊始,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曝出重磅消息:该省2011年至2014年财政数据造假,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此言一出,震惊中外,舆论哗然。对此,中央巡视组曾严肃指出,“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辽宁一位官员也说,辽宁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我们不妨看看,辽宁数据造假这个“巨大的坑”究竟“坑”了谁。 坑害了百姓。统计数据直接关系民生,官员满嘴跑火车,不仅GDP、财政收入等数据“大水漫灌”,连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等数据也被篡改。“吹牛也要上税”,在分税制体制下,虚增的税收数额须按比例上缴,前几年辽宁因此平均每人多交税上千元;国家给辽宁的转移支付相应减少,降低了各级政府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最终损及民生。 坑害了企业。官员们希望数据做大,于是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数据注水,个别主政官员甚至在企业数据后面加个0。财政造假往往伴随横征暴敛,征税收费名目繁多,企业被盘剥榨干,难以存活,遑论发展。一个地区,只有党风清朗、民风纯正,客商才愿意投资兴业。当地恶劣的投资环境,使一些企业“敬而远之”。 坑害了官员。数据造假固然可以让官员面子好看,而且平添“政绩”,有助直上青云。然而,顾及面子会伤了里子,前人挖坑需要后人填平,辽宁财政收入一度两位数下滑,GDP甚至负增长,并欠下近万亿元巨额债务,给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造成困扰,削弱了向心力,对政府施政和官员履职产生负面影响。官员造假行为一旦被发现,还会被绳之以法纪,深陷自己所挖的“大坑”之中无力自拔。 坑害了国家。外媒称,辽宁财政数据造假,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本已糟糕的声誉造成新的打击。换言之,辽宁的作假行为,为制造“中国崩溃”论的反华势力提供了口实。更重要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统计数据是决策层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的基础,虚增数据一定程度上导致宏观经济状态失真,最终影响中央对地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放眼全国,数据造假是个长期普遍现象,历年各省上报的GDP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汇总数据相差几万亿,早就引发公众质疑。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这种丑陋的“官场现形记”? 全面从严治党,修复政治生态环境。有一点值得一提,贪官王珉在辽宁担任6年省委书记,他主政期间,是辽宁数据作假最猖獗的年份,有的地方甚至把数字注水视作核心竞争力,数据功能被异化,成为某些官员邀功请赏的工具,那些坚持原则的干部反而成了另类,受到嘲讽和打击。新的辽宁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认财政数据造假,一手抓从严治党,一手抓经济发展软环境,随着一大批干事业、有担当的干部走上关键岗位,从政环境逐步趋好。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经济增长实实在在。本来,辽宁的困局既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作用所致,也是行政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的必然结果,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面对现实,走数据造假的歪路,只能是饮鸩止渴。新班子直面问题,天没有塌下来,反而通过把数据坐实,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措施,成为重振经济的契机,财政收入连续下滑两年多后实现转正,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呈现新的曙光。 进一步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彻底打破唯GDP论。多年来,在对官员的各种考核中,GDP价值体系依旧坚挺,有些地方主官不问情由便往下摊派指标,并把乌纱帽跟数字挂钩,不完成高指标就要“摘帽”“一票否决”,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官员们往往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辽宁某县委书记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因此,亟须打破“GDP迷信”,让政绩考核指标跟政府职能转变同频共振,削减数据造假冲动,才能让干实事、做实账成为常态。 完善统计问责制度,对造假行为依法严惩。统计法明确规定,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财政数据造假是违法行为,严重者不仅应受党纪政纪处分,还要追究刑责。然而,多年来对此处罚多是象征性的,由于“数据出官”屡试不爽而成本极低,不仅为查处和纠偏带来难度,也使造假者产生侥幸心理。因此,必须将数据造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来治理,让官员为造假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以此整肃、杜绝“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忽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