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春节前(1月25日),本版刊发了吴雨的《网络投票乱象何时休》一文,看后深有同感,并引发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社会生活和治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网络投票乱象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如何善待网络、用好网络的大问题。当前,如何避免过度依赖网络,尤其值得关注。 毋庸讳言,现在有不少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患上了“网络依赖症”。从早到晚,电脑、手机不离身,玩游戏、聊QQ、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查找资料、娱乐交流、购物办事,几乎都在网上进行。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马路边、餐桌旁,到处可见“低头族”。不少人坦言日常生活被网络所“绑架”,但欲罢不能,特别是遇到问题需要求助时,上网往往成为第一选择。借助强大的网络,一切似乎变得简单、迅捷。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由此获取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此很容易被误导甚至受伤害。而且,在网络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导致深阅读的缺乏以及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一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与一些网民的“网络依赖症”类似,某些地方和部门在治理和服务中过度依赖网络现象同样值得关注和警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治理和服务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网上征求意见、网上投票、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等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但如果因此过于迷信网络的作用,过分依赖网络的力量,可能会事与愿违,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据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据1月23日《人民日报》)。尽管如此,仍然有近一半的人口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技能或其他原因暂与网络无缘。另据统计,我国网民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六成,中低收入者占相当比例,可见其人员构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广大网民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和诉求,避免治理服务方式的单一化。 现在各地普遍重视网民的意见,注重与网民的互动,这固然是一个好现象,但如果因此罔顾其他人的声音,把网民的意见完全等同于民意,则难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颇。由此需要管理者在众声喧哗中理性倾听、冷静辨别,同时善于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作为社会治理者,应避免仅靠“网来网去”作为工作方式,而应更多地在现实中与民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只有做到网上与网下互动相结合,才能兼听则明,真正了解民意,更好服务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