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客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这样的诗词热有跟风之嫌,也太急功近利了(2月7日新华社)。 急功近利不是好词,但是,跟风学习诗词有什么不好?即便学习诗词功利化也不是坏事。网上不是流行这样一段话吗?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鸟儿归巢,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噻,这么多鸟,真好看,太好看了!” 不说“我噻”,而代之诗意表达,这就是读书的一大意义。以诗会友、以词怡情,当然是学习诗词的一种境界,但是,哪怕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纯粹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如此功利又有何妨? 古人云“格物致知”,大意是研究事物,获得知识。其实,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领略诗词之美的过程,无论目的是什么,或许都能达到良好效果。有人学习诗词是为了卖弄,有人是为了考试,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动机再不纯,只要热爱诗词总归是好事。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日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当下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工具理性的含义大概也是指急功近利。考什么就教什么不很正常吗?即便有错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错,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动力,在教材中尽量增加诗词的比例就是了,尽管这显得功利,但确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已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会建议增加。目前,已有一些地方落实这一措施。当然,增加比例应择优遴选,重点不在数量,而在于你选得好不好,是不是选了精华,选得再多,如果是糟粕,也毫无意义。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无论我们学不学古诗词,古诗词就在那里,不卑不亢。兴之所至,其乐无穷,发自内心热爱古诗词,最值得推崇。做不到深怀兴趣,动机“不纯”地学古诗词也值得鼓励。毕竟,古诗词带给我们诸多美妙,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我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