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城村:

600年古城墙凝聚家国情

  村中老人指认古城墙
  东城村村民收藏的旧物
  东城村远眺(朱军备 摄)

  在刚刚公布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鄞州区瞻岐镇的大嵩所城遗址榜上有名。 

  站在600多年前的古城墙遗址上,抬眼远望,山脚下村舍密布,河流蜿蜒,远山如黛,雄伟的象山港大桥隐约可见,更远处是茫茫东海。

  这山是凤凰山,脚下的古城,是大嵩城;城池之内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城村,另一个叫西城村。

  近日,笔者走进东城村,看古迹,踏遗址,访老人;追寻古城和村庄的发源史迹,与村干部共商古城墙保护之策。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童诗涵      

  

  消失的古城,遗留一段800米的城墙

  东城村村委会办公楼旁边的一条小路直通凤凰山,上山的台阶修得十分平整,经过新建的城隍庙,听彜亭,再往上行,向东北略转个弯,就可以看到残留的城墙。近观城墙,都是用石块砌成,墙面爬满了青藤,杂草任意生长。墙外的地面上,荆棘丛生,乱石散布,还露出一些砍树后的根桩。

  据瞻岐镇地域文化“活字典”、年过七旬的张煜熇先生介绍,大嵩城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座名闻浙东的军事城廓、浙东沿海的海防要塞。

  据史载,明朝初期,倭寇屡犯沿海,朱元璋派遣信国公汤和经略海防,汤和手下部将率众人垒筑了大嵩城,隶属于宁波卫管辖。当时陈兵千余,其间曾发生过大小战事十余次,相传驻守大嵩所城的“十八指挥”之一的刘指挥因抗倭而殉职。

  儿时,笔者曾跨过高高的多孔石砌的大嵩桥,走进大嵩城,在街巷里游玩。记忆之中,那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城池。

  据史料记载,当年大嵩城垣是沿着凤凰山而筑的。雄伟的城墙像一条凝固的飘带,逶迤舒展。城墙立4扇圆拱石门,其中东、西、北各开双道城门。城墙有矮垛775个,设城楼4座,月城4座,雉堞20座,街巷36条,凿井72口。

  城内设千户治所1座,有城隍庙、马王庙、真武宫、天妃宫、文昌阁、关圣殿、财神殿等建筑。城东南设大演武场,以操习军士。城北门边辟小演武场,供城内习武、集会。南门以山为堡,设烽堠,外架吊桥,开水门1道,以坚石垒墙、筑城堞数垛。

  而如今,大嵩桥、大嵩城门、葫芦型的城墙,以及城内各种建筑,均消失在岁月的尘烟里。  

  “按史料记载,筑城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即1387年,大约用了6年时间才完工。照此推算,这城墙已有620多岁了!而建于山坡上、树林间的这一段,大约长800米。”张煜熇指着城墙说,城墙下面,山坡很陡,使古城颇有“一城当关,万将莫入”之势,敌人要想攀爬上来,根本不可能。

  保护残存城墙,是村干部和村民的心愿

  行走村中,还能看到尚存的一截东门城墙,以及几口古水井、古池塘、一些古民居。令人惊叹的还有一种大型的彩灯———九连灯。由9个扁平形的灯笼嵌在梯子形的竹竿中间,一竖起来,光彩夺目,在夜色中显得特别壮观、耀眼。九连灯被列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东城村也凭借九连灯被评为市第三批“非遗”承基地。

  “背山面江临海,山、田、水皆备,村民或种田,或务工,安居乐业,民风朴实。”村党支部书记徐贤君说,全村862户人家,徐姓和张姓是村中大姓。据传,大嵩古城里居民的祖先有许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守城将士、筑城民工、渔民、盐民和农民。其中尹、刘、陈、汪等民众大多数是当年“十八指挥”及其官兵的后裔。张氏和徐氏,是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从温州永嘉县迁入,从事制盐、捕鱼、耕作等。

  “残存的古城墙,有这么长,历史又这么久,是我们的村中之宝。”村干部和村民自豪地说。自2005年6月,明代的大嵩城遗址被鄞州区政府列为区文保单位以来,城墙被杂树遮盖。前不久,张煜熇自带柴刀,将杂树砍倒,对部分损坏的墙体做了修补。见张煜熇年事已高,干得吃力,另外两位老人也加入进来。三位老人护城墙一时传为美谈,但山坡上的城墙仍然处于荒芜之中。

  如何将那一段因建于山坡而得以幸存的古城墙保护好,并利用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催热乡村旅游?村干部介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他们会努力保护遗址,同时向有关部门争取一些资金,建议在古城墙下建一条可供游人观赏的木栈道,让古城墙成为市民访古怀古之胜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