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斩断野味血色产业链
须矫正饮食观

  邓子庆

  

  日前,随着一则“广西考察吃穿山甲”的网帖持续发酵,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一位餐饮业人士透露,在地下野生动物贸易中,以穿山甲、巨蜥、熊掌最受欢迎。这些野味在产地捕杀后的价格并不算太高,但经过各道贩运环节,呈上餐桌时就变成天价了。在贩卖野生动物的暴利驱使下,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贩卖野生动物产业链在各地不断涌现……(2月9日《经济参考报》)

  这起由参与人员自曝出的“广西考察吃穿山甲”事件,不过是现实存在的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的一个小切片。随着多个部门的介入,相信这一事件最终会查个水落石出。但如何更好地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却是个大课题。如果把这条血色产业链比作一棵树,“杀野”现象就是一片片树叶;土壤在,树干在,就会时不时在某处发芽,甚至开出恶之花。

  平心而论,现有法律对非法处置珍稀野生动物行为的打击比较严厉。例如《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均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但再严厉的法律也无法杜绝铤而走险者,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空间在。

  正因如此,对于斩断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笔者认为除了强力执法,还需从加强消费端监管、改变国人饮食观着手。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珍稀野生动物之所以成为盘中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成为一些人虚荣性消费、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人吃不起、吃不到”“珍稀野生动物大补”“味道很特别”……

  要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多少年来,“老饕”一直留恋于野味的美味和高营养价值,进而将各种野味奉为上等佳肴,其实很是盲目。科学一再证实,很多“野生美味”的营养价值和口味并不比养殖的禽畜好多少,相反,搞不好还会“病从口入”。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野生动物的宰杀没有相关的检验检疫,吃野味存在巨大风险。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如艾滋病就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在斩断野生动物血色产业链问题上,每一个消费者都应反思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饮食恶习。

  另一方面,有必要补上消费端监管的法治短板。一直以来,贩卖、杀害珍稀野生动物违法,但明知道是野生动物还去大饱口福者没有任何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逻辑上,让一些“老饕”不敢肆意对“野味”下口,也是斩断这条利益链的关键一环。当“老饕”忌惮于法律制裁而不再青睐珍稀动物时,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故此,有必要修缮有关法规,对明知是珍稀动物仍“动口”者按共犯处理,视情节轻重予以法律制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