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恩大妈”徐兰芳 再证崇德向善的民间力量

    易其洋

    15年前,26户村民资助4650元,帮助身患重病的丈夫治病,这份情意,她一直记在心里。今年大年初六起,她推着平日里做小生意的板车,拉着儿子批发来的八宝粥,拿着皱巴巴的“账单”,一家一户去偿还欠款,表达谢意。这些天,鄞州塘溪的66岁大妈徐兰芳的这个“一点都不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深受感动的网友们亲切地称她“念恩大妈”。徐兰芳和村民的故事传开后,从宁波到全国,媒体争相报道,读者纷纷点赞。

    没有借条,15年过去了,当初资助过徐兰芳的村民,好多早已不记得这回事了。再说,现如今,几十元几百元钱,就算徐兰芳不还,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去讨要。对于村民们来说,当年帮助徐兰芳一家,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自愿,不指望她还账,也不图啥回报;而对于徐兰芳来说,村民们凑钱帮助自己,虽说不图回报,但“这些都是恩情,不能忘”,家里一宽裕,就必须还账谢恩。

    尽己所能,扶危济困,而不是作壁上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知恩感恩,念恩报恩,而不是忘恩负义,就像网友所说,“是对当初伸出爱心之手的人的最好安慰和回报”。这是一种良性互动,也是一种爱心循环。它能让施恩者强化自我肯定,也能让受恩者完成自我升华,更能让旁观者深受感动,让随行者义无反顾。“念恩大妈”徐兰芳和村民们之间的故事再次说明,民间蕴藏着崇德向善的巨大力量,一有时机和需要,便会爆发出来。过去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并不识字、没见过啥世面的徐兰芳,会有如此义举。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这只是“小小一件事”,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普通百姓,却能让那么多网友、读者“禁不住泪流满面”,有那么多媒体争相报道。只能说明,它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触动了大家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看似反常的现象,却有着正常的理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真善美的因子,崇德向善,希望人与人之间真心相待、真情相处,本就是大家的内心渴盼和精神需求。只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将自己的爱心“冷冻”了起来,将自己的善行“隐藏”了起来。“念恩大妈”徐兰芳的“暖心故事”,犹如涓涓细流、缕缕春风,一下子冲决了大家心中的“冷漠”块垒,激活了一颗颗“沉睡”的爱心,刹那间便汇成了滚滚暖流。

    几乎全民参与的“慈善一日捐”、2300多市民6天为患重病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捐款60多万元、连续多年举行万人捐助贵州贫穷学子公益行动、从1999年开始匿名累计捐款859万元的“顺其自然”,为同村罹患恶症的小女孩捐出了48%肝脏的林萍……多年来,在宁波这座城市,一次一次上演着普通百姓崇德向善的故事。也正是这种民间自发性和自觉性,让“爱心”在宁波的每一次跳动,都能得到积极回应,掀起爱的波涛。这也是宁波赢得“爱心城市”之名,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根基和源泉。

    “念恩大妈”徐兰芳的故事又一次说明,无论一个村庄、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当一个个崇德向善的故事接连上演,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到淳朴、善良、厚道、真诚、无私、勇敢、坚强、忍让、自尊、乐观、识大体、顾大局、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等力量,并深受感动、真心认同之时,就是对真善美的传递和壮大,就是在共同谱写崇德向善的雄浑乐章。

    我们的国家现在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真善美的故事,也有不少假恶丑的行径。就像有人说的,不只是坏东西、疾病能够传染,好东西、爱心也能“传染”。现在,信息越来越丰富,传播越来越便捷,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政府,及时发现和用心传播普通百姓崇德向善的故事,它们就能产生巨大的“传染”效果,让真善美在人们心中“流行”。“念恩大妈”徐兰芳的故事,就是一位村民“心有所感”后,发到微信朋友圈,从而引起广泛关注的。

    正如一名网友看了“念恩大妈”的故事后所说, “愿这样的感恩之情,能温暖更多人的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间真情并没有衰亡,更不可能消失,只是现在更需要我们去唤醒、去引燃。我们有必要充分肯定、积极传播所有真善美的故事,把一份份“崇德向善”的力量展示出来,汇聚起来,一定会让人们的心灵因感动而净化,因震撼而升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