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北盐场之兴衰

①塑料厚膜上晒盐。
③现已难得一见的老盐板。

(桑金伟 摄)
②盐业最后的盐垛。

    桑金伟            

    自2017年元旦起,中国盐价全面放开,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总是把盐价管住,据载,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曾举行对话会,说服那些反对盐铁官营的人士。看来我的远祖是盐铁官营的坚定践行者。

    说到此,我想起了家乡曾经辉煌的老盐场。

    我这里说的三北,是指1954年以前的余姚、慈溪、镇海三个县的北部,它们合起来,差不多是现今慈溪市的版图。自古以来,三北地区有过多个盐场,有据可查的是:石堰场、鸣鹤场、龙头场、清泉场、余姚场、庵东盐场等。

    石堰场。2003年新编的《慈溪百事》中说:“石堰场唐代创设,名余姚场,宋初改名石堰场。”《清一统志》说:“(石堰场)在余姚县东二十里,旧名买纳场,元至正中设盐课司,今并置盐大使。”该盐场故址在现慈溪市横河镇的石堰(原称石堰乡)。据《慈溪盐政志》大事记中载:“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石堰场建盐课司于流亭山。”

    鸣鹤场。《慈溪盐政志》中载:“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置鸣鹤场于慈溪县之鸣鹤乡。”而《慈溪百事》说:鸣鹤场始建于唐。该盐场故址是现在的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古镇景区一带,不过鸣鹤场盐区很大,东至龙头场,西至石堰场。又有说:宋初石堰场分东、西两场,东场曾划归鸣鹤场。鸣鹤盐场至今最大的历史遗存是盐仓山。

    龙头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置龙头场盐课司于镇海县灵绪乡三都。故址在伏龙山西侧即慈溪的原龙场乡龙头场村。目前的慈溪市龙山镇龙头场村是由原田央陈、龙头场、林家三个村合并而成。龙头场所辖盐地西至鸣鹤场,东至清泉场,区域不大。

    清泉场宋代时已经设立。据《浙江省盐业志》载,宋崇宁三年(1104年)置清泉盐场,盐课司驻崇邱觉海院东(其地后称衙前),领管(镇海)全县七乡盐事。镇海的庄市在元代时称清泉乡,民国19年,清泉以乡驻地庄市村改名为庄市镇,2001年9月以后改为庄市街道。衙前村现属北仑区小港街道。民国2年(1913年)划清泉场归鸣鹤场。我想,从地域上说清泉场不属三北的盐场,理由是它在原镇海县的东南部。

    余姚场就是石堰场并延及到后来的庵东盐场。余姚场之称梅开二度,石堰场唐代初创时就叫余姚场,后改。宣统三年(1911年)起复称余姚场。民国4年(1915年)废石堰场的六仓改划七区,此时,余姚场作业区已北移至庵东场区。民国5年(1916年)余姚场场公署由石堰迁至庵东镇。直至1954年10月姚北划入(新)慈溪县后,余姚场之称才告结束。

    庵东盐场。庵东一度因盐成为特区,是当时独立于余姚县的县级盐区。新中国成立后,曾建立过许多以发展工、农业为目的的“矿区”“盐区”“林区”等特区,行政级别一般为县级,现已基本撤销。1950年3月浙江省政府决定成立庵东盐场特区,原庵东区政府改名为庵东盐区政府,余姚盐务局更名为浙江省盐务管理局第一分局。1953年5月撤销庵东特区建制。翌年5月又恢复,并直属宁波专署领导,可见当年庵东盐场地位之重要。1956年6月庵东盐区划归慈溪县管辖,那时庵东被称为“小上海”,庵东盐场被誉为“浙江盐都”。

    在上面6个盐场中,除庵东是现代盐场外,其他可称为古盐场。此外,在现代盐场中,还存在过浒山盐场、逍林盐场等,它们场地小、历史短,就不再赘述了。

    从宋代开始的煎灶煮盐(煎熬),到清末兴起的一块块木质盐板上晒盐(板晒),再到1960年后在滩地中压成的晒场上晒盐(滩晒),后到晒场上铺设利于吸热的黑色塑料厚膜,在膜上晒盐,三北盐场历经了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而一步步提高的过程。

    产能提高了,盐场自然可以减少。古代,沿海遍地是盐场,到后来,沿海遍地是庄稼。伴随着上述大趋势,三北盐场还呈现特有的向北退的趋势,也就是说,海塘不断地向北部的后海修筑,滩涂也不断地往北淤涨,盐场就不断跟着咸地往北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盐场也逐渐减少。

    据载,宋、元至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以前,三北各盐场位置在大古塘以北、潮塘以南。大古塘就是第一塘,筑于宋庆历七年(1047年)。后来的桥头、樟树、白沙、浒山、历山、周巷、朗霞、泗门、临山等乡镇都建在大古塘边。我自小就生活在大古塘南侧,那时附近有个小村叫盐仓基,几年前盐仓基的地名还保留着。

    1470年潮塘筑成,盐场渐渐推移到潮塘以北。至明弘治二年(1489年)筑周塘,盐场又渐移到周塘以北。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末年(1911),又新筑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清代盐场就在这四塘之间。其间,鸣鹤场已经衰退,宣统三年(1911年)龙头场废弃,残余归属清泉场。延至民国时期,盐场位置又北移到六塘以北。方兴未艾的庵东镇正处于六塘上,庵东盐场即将问世。1919年,鸣鹤场废场改农,所剩晒板并入余姚场。而此时的余姚场(庵东盐场)却成了浙江第一大盐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2年)是盐场裁废期,然而此时庵东盐场的名头开始叫响。

    1967年至1979年,庵东盐场的年产量达到顶峰,在20万吨左右。大凡一个产业达到了顶峰,意味着离拐点不会太远了。1980年以后,盐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农业和养殖业,更低于工业,盐民不愿晒盐,盐田转产面积增大。至1987年底,已有85%的盐田转农,年产量仅剩1万吨。

    21世纪初,三北盐场中坚持到最后的庵东盐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编的《慈溪盐政通史》大事记中记载:“2001年11月9日,慈溪市最后810亩盐田废转。有着千余年产盐历史、曾是江南最大的盐业基地的庵东盐场(前身为余姚盐场)结束产盐历史。”短短的文字里,带着深深的眷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